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回忆曼若先生
2016-10-18 18:49 柴建国 郝文兰  审核人:

曼若先生的书法、篆刻得以辑集出版,恐怕是先生生前未所料及的事。我们与先生相交、相知多年,如何做人、治学、作字,大节目处时得先生耳提面命,获益可谓不浅。为先生出版此集,虽多少有些报哺之意,主要的还是在宣传先生的人品、学问,及其超迈入神的书法、篆刻成就。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这也无怪。他在近年出现的全国性的“书法热”到来之前,就揖别了人世。没有什么人像对今天哪一位书法家一样,对他大事吹捧过。他没赶上这样的时运。可他实在是不需要别人吹捧的。他的字在,他的章子在。他的艺术成就如何,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人们自会了然于心。 

一、身世与经历 

陈曼若先生初名荷生,又名度、道瑛、曼郎,1931年易名曼若,别署万若、迈父等。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带金塘村,1982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他出生于封建家庭,祖父立达是清时举人,做过贵州巡抚及云贵总督衙门的总文案、云南弥勒县知县,叔父建屏是秀才,未及乡试即辛亥鼎革,终生授塾乡里。祖母、母亲也都能文善诗。先生幼少年时代即禀受到优裕的传统文化的教养。1926年毕业于辛亥老人仇鳌先生任校长的湖南达材法政专科学校法律本科,遂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担任湘阴县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主席。这一时期他结识了毛泽东同志。大革命失败,在湘阴县通缉名单中他列为“魁首”。毛主席写信委派他到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中工作,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参加全国高等文官法学科考试,录为第一,人称“状元公”。之后一直在国民党政府铨叙部供职,历任奖恤司长、考功司长等。举凡全国各级官员的考核、黜升、薪俸、奖勉等, 

都在其职掌之内。公余研究中国历代及各国人事制度,有《中西人事制度研究》专著问世。所以谢觉哉同志在一封信中称赞他“于人事管理及人事制度有研究”,并非虚誉之辞。1949年应程潜先生之邀,回湖南策划和平起义,是程先生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仇鳌先生应邀赴京,拜见了毛主席。人事沧桑,故人重逢,欢慰无似。毛主席设宴招待湖南同乡,章士钊、程潜、仇鳌、曼若等10人与席,而先生年齿最幼 

(45岁)。席间大家共推先生为“湖南第一才子”,从此他又有了这一为人称羡的雅名。他被委以内务部参事之职,在谢老直接领导下工作,甚为谢老所倚重。 

1957年爆发了“扩大化”了的反右运动,同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先生也未能逃脱被“扩大”的命运,他被错划为“极右分子”。4年后又被悄悄下放到山西南部的临汾小城。从此,晋南师专图书馆里就多了一位年近六旬的很不引人注意的管理员。 

我们与曼若先生就是那时相识的。他身材高大而瘦癯,待人和气而谨慎,终日脸上难见笑容,总是默默地做他应做的事情。话语不多,而且低声慢气,好像是做出来的。他的性格显然是被严重地扭曲了。工作间歇他便拼命地读书、写字、刻章。当然写的多是毛主席诗词及不易被人拿住把柄的古代诗文。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曼若先生才真正地得到解放。党和政府给他落实了政策,恢复了他的工资待遇,又委任他为山西师院图书馆馆长。他全心全意、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可是他这时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 

二、学养与书艺 

曼若先生学识十分渊博。他读书极多,记忆力超人,老师同学请教文史方面的问题,他每每能旁征博引,释答如流。这首先与他青少年时代就受到优厚的文化熏陶有关。他父亲早亡,7岁时随祖父到任上读书。祖父授以经史、书法,定订日课,要求甚严。短短三年他读完了“四书”、《左传》、 《资治通鉴》,并熟背了数百篇唐宋诗词和散文。祖父亦工书法,以赵孟烦为宗,参以欧虞笔意,畅润清健,为一时名流。先生遵祖父教导,亦以赵体为人门之径,勤苦临习,寒暑无懈。祖父作字,他就理纸研墨,对祖父用笔着墨细心留意。熏染既久,会心自多。7岁那年,他写了几个一尺见方的大字给祖父看,祖父击节赞赏不已,以为孺子可教,遂辞官归里,专教其书法。祖父故世后从叔父受《说文解字》、篆法及诗学,又从同乡宿儒胡廉臣受宋儒理学。20世纪30年代初又拜师章太炎先生门下,专修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虽为时较短,但由于先生已有很好的文史根底,功课一直为同窗之冠。1931年高等文官法政科考试一举能被录为全国第一,已足见其学力之丰厚。后虽步人政界,理事之余仍以研究文史、小学为事。他向笔者回忆这段历史时说,他是“身在曹营(政界)心在汉(学问)”1957年后,他更以书籍相伴,徜徉于文山诗海之间,不自少怠。1981年他曾向笔者说要为王安石诗新加注释,并撰写一部《王介甫诗文著述系年》,以补学界之阙。可惜还未着手,便一病不起了。 

先生仰慕王安石谠直不阿的性格,亦最喜王诗。他一口气能背出百十首王诗来。我们在一起相处,常以听他朗声背诵古诗为乐事。他自己的诗也每有王诗气格。先生一生作诗甚多,历经劫难,多已散佚。1980年前后他忆起各时期诗作300余首,曾嘱笔者助为整理,惜先生逝世后在其家遍觅不获,已不知置于何处了。现笔者手中只存他油笔清抄的20余首。抗战时期先生住重庆歌乐山,公事之余以诗会友,常与沈尹默、程潜、孙奂仑、贾景德等十数人分韵吟诗,有《歌乐山登高集》石印本传世。1941年重阳诗会先生分韵得“林”字,诗中有句“风尘起大地,六岁天为阴”,“定胜理无违,志决天难谌”,表达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念。1980年夏山西省组织老教师赴泰山度假,先生亦应邀前往,途中得诗数首。归来后为笔者各手录一份,至今珍为庋藏。内有《青岛中山公园荷亭值生日》一首,全诗如下: 

少小嫌齿稚,老大嫌齿长。所以嘴上毛,少好老弗尚。我年七十五,而无寿者相。 

作事故不牢,游程补既往。老妻尼我行,谓我不携杖。毅然出门去,志在泰岱上。 

同行七十人,学府数宗匠。四化为前驱,大欢发高唱。停车息青岛,崂山欣在望。 

朱霞明早晚,黄海何漭凑。芙蕖出名园,叠叶翠相向。一亭水中央,徙倚寄幽赏。 

好风四面来,清香伴繁响。消得半日闲,平生实鞅掌。岁月信如驶,宇宙岂辞广。 

澄清会有时,我心当息壤! 

这首诗诗意涵永而深沉,文辞朴实而隽美,有对旧事的回忆,有对时势的歌颂,更蓬勃着这位老人老骥伏枥、献身“四化”的壮志豪情。 

先生一生于书法、篆刻勤奋地学习、研究,探其奥赜,造其佳境,洵为大家。他早年习赵,功底很深。欣赏他的行草作品,其朗逸之姿态,圆润之韵致,都是松雪风范。但他很早就看出赵书伤于媚弱的缺憾。从20世20年代后期起,他用多年的时间醉心攻习汉隶、金文、小篆、二王及颜鲁公、李北海、钱南园诸家法帖,以救长期习赵而成形的柔弱之失。其中用力最多的要数王羲之的《兰亭序》、 《集字圣教序))及颜 

鲁公的《麻姑仙坛记》了。这几种帖他买了好几套张于四壁,坐卧起站,俱有法帖在目,终日心追手摹,如面严师。先生生前对我们说过,这几种帖他先后临习不下二、三百次。这一时期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转捩点。在此之前他曾苦闷过,烦恼之下,几于废书。但学习二王及诸家法帖后却觉境界顿开。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来比况当时的心境。我们看其行书作品,结体每类赵字,但却较多地溶进了右军及鲁公笔意,茂密秀润不失劲逸之风骨,洒脱超迈尤具整肃之法度,气势雄快,意合手从,奇韵迭出,波澜老成。晚年作品尤为精美,冲和、淡泊、似无所求而又无不应绳人矩,达到了人书俱老的极致。他的甲骨、金文、小篆、汉隶、北碑、草书也都十分精到。在当今书法界能像先生这样真正做到诸体皆工者实极罕见。欣赏先生的作品,直如饮甘 ,沐清风,令人心旷神怡,遐思无已。 

先生并精于治印,一生锲石甚富,有印谱四卷。专家们认为其篆刻成就并不在其书法之下。 

长期不懈的努力追求,使先生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或与友人联袂举行书画联展,以善书蜚声江南。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工作之余书写了大量作品,热情地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粉碎了“四人帮”,冤案得以昭雪,他精神振奋,壮心不衰,创作热情更加高昂。短短两三年中,他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展,山西省第一、二届书展,晋冀鲁豫四省书法联展,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山西省书协名誉理事。他以其精湛的书艺,得到了社会的敬重。1982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并专文介绍了他的书法,这已是他逝世两个月以后的事了。 

三、交游与为人 

曼若先生学识渊博,人品端方,诗名高,书名高,但从不自视清高。无论是一些资深望重的中央领导同志,抑或一般普通的人,都乐于与他交往。据我们所知,董必武、李济深、谢觉哉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都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程潜、仇鳌与他既有师生之谊,又是忘年知己。在整理先生遗物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写给董老的一首诗,诗题为《董老九十五岁生日献舌辛》,诗云:“董史流风远,萧规异代新。险夷通一节,典制领群伦。直道身先教,高年学有程,金鱼见如昨,长忆老成人。”“金鱼”句下自注云:“1949年冬在京谒董老于金鱼胡同住所。”新中国成立初期,先生曾在董老、谢老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我国一些重要法规的起草工作,“典制领群伦”就是对这一段工作的回忆。现在尚可见谢觉哉老写给他的三封信,其中一封尤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友情: 

曼若先生:

前信未复,不是事忙,实因老倦。我少仇亦老(谓仇鳌一笔者)好几岁,身体衰弱与之相同。近年来不只耳目欠灵,连执笔亦不能运用自如矣,临汾我去过,衰年游历,印象不深。只知道是古代文化发祥之地,亦是现代生产进步之区。足下居此,可以益智,可以延龄,望好为之。

字写得好,当珍藏之。我于金文是外行,好在《礼运》是读过的,可以逐字辨认出来。此复并颂春禧!

谢觉哉

一月十五日

这封信写于1961年先生下放临汾之后,1963年谢老患偏瘫住院之前的一个岁首,情深意切,十分感人。一位素为谢老信任的高级干部被斥居于临汾小城,在当时政治气候下连谢老也无可奈何,只能以“可以益智,可以延龄,望好为之”之类的话强作安慰,谢老的心情可知了! 

先生一生以诗会友、以书会友,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章土钊、沈尹默、徐悲鸿、谭泽闽、老舍这些书画、文学大师都与他有过很好的交往。这里不妨谈谈他与徐悲鸿先生的交谊。徐先生常为他作画,笔者曾亲见两幅,一幅奔马,一幅山水,俱是难得的精品。先生也常为徐老作书、治印,徐老也十分珍视。还有更有趣的一段故事。抗战时期在重庆时他们两家毗邻居住,各养一只猫,一公一母,每日间亲昵嬉戏,后竟 

生下一窝小猫。于是他们便结为“猫亲家”,并在一处饮酒赋诗,以贺其事。徐老曾为先生书写剪秋居斋名。先生曾回忆这段往事说,一次徐老到他家作客,谈诗论画,极尽欢娱。徐说:“你的字比我好,我今天也涂几个送你吧。”遂展纸命毫,写下了这幅苍劲有力的大字。先生曾对我们说:“徐老太谦虚了。其实他的字也有胜于我的地方。”并逐笔逐字为我们分析其书法的难及处。 

曼若先生也十分注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交朋友,向群众学习。他曾说:“吾有三师:先贤、时达、大众。”他说:“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评品一个人书法如何,人民群众的意见才最有权威性。”他经常把自己的字挂于庭间请大家批评,他把这种做法戏称为“集体阅卷”。他为人作字从不率尔为之。遇有人索字,就把自己擅长的各种字体的样本拿出来,听来人选择。对书体、行款都要听听来人的意见。他把这种 

做法叫作“集体创作”。由于他能这样地虚怀纳物,所以他的每件作品,即便是方尺内的小品,也都无不佳妙。 

曼若先生总是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做是整个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全心全意地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这里略举二事。20世纪30年代有一次黄河决口,水患到处,生灵涂炭。先生约书画界几位朋友在南京中央公园举办了一次作品展销,筹资救灾。在这以前他从来不卖字,也是最讨厌别人把他的字当做商品。但这一次,他却一破旧例,公开地坐地卖字了。他一连好几天在公园作字督售,连饭都顾不上吃, 

结果他的作品卖得最多。另一件事是山西师大的教职_T对先生亲送春联的事也早已传为佳话。每到春节,先生总要亲自花钱买纸,撰句写联,送到各家各户。他的这种精神使老师们非常感动。 

曼若先生在国民党政府供职多年,也结交了不少正直明智之士。他经常念起远在台湾的故人,向往着祖国的统一,1981年适逢辛亥革命70周年,他写了一首情深意切的诗寄托自己的情思与愿望。诗内有句:“孤岛有根连大陆,海天已旧手频招。”他是多么热切地期望祖国统一,故友重逢啊! 

正当先生沉冤昭雪,可以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挥毫大书的时候,他忽然病倒了。一经检查,是肺癌。病魔在折磨着他,死神在威胁着他。他与医生密切配合,坚持锻炼身体,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但他坚持不让医生在有臂上输液,对医生和亲人说:“我这只臂一定得保住,要出了毛病,以后就再没法为同志们写字了。”在病床上他还自编了一套手腕操,坚持练习臂力和腕力。可是疾病无情,1982年6月,这位受人 

尊敬的老书法家与世长辞了。 

几年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在驱使我们为先生编辑一本书法篆刻集。先生人品、书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先生此集的出版,必将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书法事业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的夫人王定国同志,她为本书撰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序言。感谢山西省教委、山西省书协、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的各位领导,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 

他们为此书的编辑和出版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感谢先生的亲人和诸多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先生的大量书迹、篆刻资料。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全国著名书家、学者卫俊秀、姜书阁先生都是先生生前好友,他们或为此书命笔署签或从始至终给予了热诚的关切和关注,而为此书添色增辉。谨撰此文怀念我们尊敬的师长——曼若先生。 

(此文为1998年12月出版的《陈曼若书法篆刻集》的后记) 

 

陈曼若先生 

作者简介: 

柴建国,生于1946年,山西省翼城县人。1982年山西师大古汉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山西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编著有《山西书法通鉴》《居约心语》《写在昨天的豪迈与苍凉》《山西文化艺术志·金石书法编》《卫俊秀日记全编》《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法》《卫俊秀草书诗卷》《陈曼若书法篆刻集》等。 

郝文兰,生于1937年,山西省翼城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1960年毕业于晋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单科班,同年留校参加工作。1962年起从事图书馆管理员。曾任图书馆副馆长、支部书记,机关二总支副 书记、书记,省图工委常委等职。先后主持图书馆工作达22年之久。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