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那一片美好的天空——回忆在山西师大的日子
2020-06-24 11:39 白新生  审核人:

2008915日是山西师大50岁的生日,这个消息把我带回了那一片美好的天空,带回了那片深情的黄土地。世纪波涛的冲浪声,唤醒了我对悠悠岁月的无限怀恋,勾起我尘封在大脑深处的历历往事。我拂纸提笔,在字里行间,跳荡着一颗火热而诚挚的心。

“文化大革命”中,因父亲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我被下放到山西省夏县接受“再教育”。在农村,我学习农活,学习纺棉花,为民办教师授课,奔波于妇联和各知青点。父亲的问题落实后,我以“优秀下放干部”的称号结束了这段艰辛的难以忘却的人生漫旅。

1972年我调入山西师院。学校面临教师短缺、实验条件简陋、图书资料匮乏、学生知识参差不齐的局面,而这种种困难反而更加激励着我勇挑重担,不畏艰苦,勤勉执教。我刻苦地钻研教材,虚心地聆听老师们讲课,深入学生进行辅导,征求教学意见,及时地改进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全院开展的教学检查工作中,院系领导对我的授课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让我在全院的工作总结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这是我到师院的第一份答卷。

1975年,我和“小分队”的同学们深入忻州地区定襄县一个乡村进行“开门办学”,和农民“三同”近一年光景。一年中,我除了参加大田劳动外,还要讲授各种作物春种秋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以饱满的热情和毅力将压力化为动力,拜能者为师,向当地的农民及科研人员学习,弥补了我教学中的不足。回首往事,我也曾困惑,但更多的是愉悦。我和农村拉近了距离,和农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增进了师生友情。在前进道路上的跌跌撞撞和艰苦磨炼中,我更加坚定了不断地求索和奋斗的勇气。

1977年,教育的春天到来了,我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新同学,我的精神也焕发了青春。在“老师好”的问候声和热烈的掌声中,我走上了讲台,成为重返讲台的第一位专业课教师。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聚精会神的神情感染着我,触动着我,我要用全部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这些贻误了青春的一代青年人,去夺回时间,去实现梦想。

在教学上,我致力改革,探索前进,悉心了解学科新动态,将了解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成就快速引入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我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材教法的研究,讲究教学艺术,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听课的兴趣,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生动而热烈。我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敢于设疑,勇于开拓的探索者。看到同学们学习主动,并富有活力,我感到,即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我以情、以理、以知、以身,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们播种知识,播种希望,播种光辉的明天。对学生,我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为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我用爱的犁铧在学生心田上潜耕默耘着,用爱的钥匙打开同学们的心扉。我心里时时装着学生,学生们也经常来到我简陋的客厅里,和我谈学习、理想、事业、青春、爱情,甚至于一些内心深处的秘密。我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我以饱满的激情跻身于年轻人的行列,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使我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赋予崇高的责任心,深受学生的欢迎。

现在我已桃李满园。在他们中有教师、有学者、有企业家、有各级领导干部。逢年过节,信件、贺卡、电话……就像片片花瓣儿,倾吐芬芳、醉人心脾。他们送来了优秀的答卷,带来了问候、祝福、怀念、认可、赞许……令我倍感欣慰、激动、幸福!我回味着那逝去的时光……

由于家庭和父亲的长期熏陶,我虽然毕业于综合大学,但对教师职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和热爱,对师范教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能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终生的崇高理想,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确定了我的人生坐标。37年中,我有回大城市的机遇,但我坚定地留在了黄土高原,留在了师范教育的岗位。我选择了山西师大,山西师大也选择了我,山西师大的名字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与她风雨同舟,她的每点每滴兴衰荣辱都牵动着我,我与她结下了浓得化不开的情缘。如果生命能够让我第二次抉择,我还是会选择教师职业,选择师范教育。

走过成长的岁岁年年,在讲台上、教室里、灯光下、寒风凄雨中、大山里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足迹……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多年来,我深入中学指导教育实习,看到中学教师缺编,教学参考资料不足,教师们亟待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这使我产生了要尽快编写中学生物教学参考书的想法。我约了几位教师,针对中学教材,编写了一本52万字的《中学生物手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教师及大中学生的欢迎。这是我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结合教学,参与编写的第一部书籍,这之后我开始步入了学术研究的轨道。

1972年以来,我和植物学教师通过野外教学实习,深入到山西省植物学研究的处女地——霍山,进行考察与研究,摸清了霍山植物资源本底,采集了数万号标本,制作了两部教学片,编写了实习指导,撰写了霍山植物研究系列论文,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霍山已成为我系各届学生进行《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程的野外教学基地。毕业生来到霍山考察,撰写有关论文;科研单位、高校师生及生产部门也相继来霍山进行实地考察。多年来,我们在植物学实习基地建设中成绩显著,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路。1993年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2年至1992年,我参加了山西省重点研究课题“山西树木资源调查研究”,这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由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达的任务,是一项重要的、艰巨的基础研究工作。

十余年来,我利用课余及节假日与课题组的同志们以森林为伴,夜宿破庙、农舍,不避风雨,不畏险阻,攀缘于苍峰之巅,屈行于悬崖峭壁之下,足迹遍布深山老林,以求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每次野外归来,大量的标本需要整理、鉴定,大量的照片需要归类,出现疑难问题时,还要赴京、津等地的科研单位、博物馆及高校查阅资料、核对标本、请教专家。

我们战胜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八大林区八大山系的野生树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及珍稀濒危植物的考察研究工作。共采集标本3000余号,计75195500余种,实地定点拍摄反转片、负片5000余张,在历史上第一次查清树木资源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及其经济价值,发现1个新树种、10个变种和30个新记录树种,填补了树木资源空白,修订了前人对一些树种的记载,为山西植被区划和植物区系的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树木资源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保护濒危植物和基因库的建设起着指导和推动的作用,又为林区植物引种、驯化展示了新的前景。

“山西树木资源调查研究”成果于1991年编纂成专著《山西树木图志》(中英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均有发行。这项成果是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晶,也是几代人研究山西树木之集大成。这项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专家们给予了“达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

10年,已成为我人生历程中不可磨灭的永恒。不管经过多少春秋,每当想起那段时光,跋山涉水考察工作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伴随着泪水和汗水,历经了重重磨难,克服了女同志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困难。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后,我终于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教学水平上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工作需要,群众的信任,领导的重托,我走上了系领导岗位。在头绪纷杂的行政事务中,我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的建设及梯队的建设,推出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的系列措施。我甘当人梯,扶掖后学。为青年教师铺路,创造条件,让他们外出学习深造,早日有成;安排中年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到重点高校或科研单位任访问学者;关注老教师的身体和生活,工作中依靠老教师,积极发挥老教师的骨干作用。对我系新专业的设置、教师申报科研课题,以及对晋升职称和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要求,我不遗余力,奔走呼吁,上下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但对那些轻视教学,缺乏责任感的个别职工,我绝不姑息迁就。这些年,我和师生一路走来,我系的教风、学风都有了新的起色,凝聚力得到了增强,教学设备、实验条件逐步改善,教师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好转……

在我任职期间,我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与青年教师合作,开展新的课题研究。我伴随时代的脉搏默默地奉献,我不求工作闪烁什么耀眼的光环,我只为自己的付出而心安。

为照顾年迈的父亲,我不得不回到北京。带着对山西师大一草一木的眷恋,我离开了这片热土,离开了我热爱的三尺讲台。

我人生历程的重要时光,都是在山西师大度过的。山西师大点燃了我心中的理想,把我送上人生跋涉的征途。山西师大哺育了我,关爱着我,委我以重任。是山西师大给予我勇气和力量,使我敢于挑战困难,成就了我的梦想;是山西师大这个锤炼人生的大熔炉,改变并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个年代,一段回忆,都是一首歌,山西师大是我心中唱不尽的歌。我已把你的美丽,你的荣耀作为我永恒的记忆。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融入教学中,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通过辛勤的耕波耘浪,不懈地努力,我从一个普通的女教师晋升为教授,多次获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奖励与表彰,还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师大、感谢领导,感谢同人们对我的关怀与支持。

岁月无声去,光阴似箭飞。人生就像日出日落,生命难以轮回。转眼间,我已到了垂暮之年,但我不叹息那一抹夕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灵的节奏,那生命律动与交响使我仍然充满着力量,因为那一片美好的天空永远闪烁着希望之光——理想。

……

在山西师大50周年华诞之际,我把上述一段段记忆汇集成一首歌,奉献给我敬爱的学校。山西师大已长成一棵50年树龄的参天大树,愿这棵大树结出更多的硕果!愿这棵大树万古长青!

作者简介:

 白新生,生于19374月,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曾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系主任、山西省高教职称评委会委员兼学科组组长。199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