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临汾师专十二年回眸
2020-06-24 11:54 王焕龙  审核人:

临汾师专前期为山西师范学院临汾师专班,19789月招收第一批新生。1984年省政府以〔84〕晋政函61号文批准建立临汾师范专科学校。19864月任命筹备组组长由临汾地区副专员樊玉龙同志兼任,副组长为王焕龙、王国权,成员有杜仰星、王其钰。19878月任命武伯琴为党委书记,王国权为校长,杜仰星为副书记,王焕龙、王其钰为副校长。山西师院临汾师专班6年为前期,临汾师专6年为后期,前后共12年,于1990年改为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前期由临汾师范学校代管,设5个教研组,各组长负责筹建各自的专业。5个专业分别是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后又增设了政史。8年后学制由三年改为二年。后期由新任领导班子管理。学校规模900人,教职工编制为300人。办学经费从1985年始由省财政厅安排。从选址、征地,到制定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施工建设,直到1987年夏才由临师迁入解放东路新校址。

12年来,临汾师专6个专业共培养出近2000名专科生,但与社会要求仍相距甚远。直到1988年学校派了18人的调查组赴17个县(市)调查回来后才知道,全区初中教师大专学历比例最高的县只占初中教师总数的30%,有15个县仅占20%左右。当时,师专已经毕业的学生近千名,竟有70%在高中任教。襄汾县陶寺中学共有47名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仅有一人。

社会急需 艰难起步

临汾师专是在“文化大革命”后诞生的。那时,“四人帮”刚垮台不久,各行各业都在拨乱反正,医治内外伤,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迎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春天。作为重灾区的教育战线,已经开始复苏,但摆在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各级各类学校长期停课闹革命,各方面的人才奇缺,青黄不接,自然初中教师也严重不足。加之,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乡镇中学没有教师,只能从小学教师中拔高使用。小学不足便大量聘用代教,致使有些学校无一名公办教师。如此恶性循环,初中与小学教师中不合格者大有人在,影响教学质量在所难免。据临汾地区初中发展规划论证,1975年到1984年,全区共需合格的初中教师11 640人,而现有在岗的8664名教师中尚有7634人未达大专学历。为解决师资极缺的燃眉之急,新建师范专科学校势在必行。临汾师专就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临汾师专的起步是艰难的。1978年招收新生120名,没有教师,没有校舍,没有教学资料,附设在临汾师范院内,困难重重。新来的教师无处住,只好在外面租房。教师不足就从师大请,从校外调。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料从无到有,从速置办。在不长的时间内,借用临师校舍建起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资料也购置了不少,截止19869月,教职工已达139人,同时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迁入新校址后,6个专业才连续招生。

新校址当时仅建成了两栋学生宿舍楼,一座阶梯教室、一座礼堂兼饭厅,两排简易平房作为8个教室使用。学生宿舍楼的空余房间成了各处室的临时办公室。那时教工宿舍楼正在建设中,全体教职工都坐学校班车上下班。冬天天微明就得起床,晚上到家已经满天星斗,十分辛苦。

由于条件艰苦,师生中产生了不少思想问题。从临师划拨过来的大多是老教师、老职工,能体谅学校有暂时困难,思想稳定。但陆续分配来的年轻人却有少数人埋怨学校条件差,发牢骚,有人还吵着向领导要房子结婚。据此,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家同舟共济,克服暂时困难,看到光明未来。同时,学生中思想问题也较多,主要是专业思想不巩固,怀有教师是“臭老九”的偏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学习松懈、纪律涣散、“六十分万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混日子、混文凭等。这些问题摆在领导班子面前,促使领导班子知难而上,一一梳理,周密计划,精心安排,逐步实施,一个一个解决它。

目标明确 全面发展

临汾师专的培养目标是为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什么样的人才算“合格”?怎样才能使其“合格”?这是摆在全体师生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要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必须把“教书育人”贯穿在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既会“教书”,也会“育人”;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山区”的原则,使学生能安心基层工作,为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献身;必须坚持“三育人”原则,使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既会做人,也会做事,为人师表,有健全的人格,文化知识扎实,道德情操高尚,有理想有追求,遵纪守法,讲究公德,文明礼貌等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的初中教师。

为实现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临汾师专教师行为规范》、《临汾师专学生行为规范》,对老师提出10项规范性内容,对学生提出8项规范性内容。工厂的产品是物,学校的产品是“人”,师专的产品应是合格的初中教师。为达此目的,学校必须动员党团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按照各自的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为“育人”开展工作。这样就会使思想教育的效果和文化知识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高,共同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最终使“人”成为合格的“产品”。

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学校必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课内课外给他们灌输当教师必备的一些基本理念:认识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和楷模,树立为人师表的理念;认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树立教师职业光荣而神圣的理念;认识教书育人是奇妙的享受,树立教师职业其乐无穷的理念;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的理念;认识老师是学生的严师恩师,也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树立孺子可教,严与爱相辅相成的理念;认识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避免“罚”与“训”的粗暴教育方法,从小事抓起,树立“润物细无声”的理念等。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使学生在校期间便逐渐进入教师角色。

根据农村和山区学校规模小,教师编制少,教师必须一专多能的特殊要求,特意增设了音乐、美术辅修班。选拔一些这方面有爱好、特长的同学,组织了两个教学班,利用下午活动时间上课。这些学生结业后,基本能兼任初中的音乐或美术的教学工作。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专门盖了两间临时教室,购买了画板、石膏像、钢琴、小提琴、二胡、板胡、笛子及西洋乐器等。后来还调来音乐、美术老师各一名,负责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另外,学校还适当安排学生一些体力劳动,如绿化校园、修整体育场地、打扫卫生等,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劳动创造的愉悦,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防止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气。

严格管理 保证质量

严格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必由之路。任何一所学校,没有严格的管理,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学生的素质要求,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需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不应是单一的,应是复合型的,是多种素质的统一体。

学生的素质,可分解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八个方面,且具体化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为此,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向学生作思想动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化为内在的动力,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初中教师。政治素质要求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素质要求爱党爱国,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理论素质要求能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有辩证思维;道德素质要求有道德情操,有良好师德,有人格魅力,有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文化素质要求除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一专多能,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时时装满自己那“一桶水”;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胜任繁重的教师工作;心理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意志坚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审美素质要求能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情趣文雅,将外在美与内在美集于一身,且体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学生具备了这样的素质,走出校门后,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语)。

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常规管理,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严格管理下有条不紊。此外,为及时获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教务处印制了教学日志,每班一册,每日一页,由学习委员填报。每班每日上了几节课,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教师,学生出勤情况,每日大事,学生意见等尽在其中。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印制了实习手册,实习生人手一册。每天的实习内容,如上课、批改、辅导、课外活动、与学生谈话人数及内容等均记录在案,还有实习学校的评语与自我总结,最后由带队老师评定实习成绩。这样做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保证了实习质量。

其次,严格教师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只发课表了事。除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讲课、批改辅导外,还要求站着讲课,不在课堂上抽烟、喝水,不发牢骚,不胡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闲话。公共体育课也不能马虎,教师必须穿运动服上课,不许穿皮鞋上课,不许坐在那里指导学生做动作。为防止教师给人情分,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阅完试卷。不许提前泄露分数,以分数登记册为准。新来的大学生,必须在汾西扶贫支教一年。每人指定一位老教师为导师,安排较长时间一边听导师讲课一边备课。讲稿须经导师审查,要让老师们知道教师的教风决定着学生将来的教风。现任教师是未来教师的楷模,一言一行,不可等闲视之。学校还多次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如19884月对本年度所有教师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教学质量大检查。其内容有总印象、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5大项13小项。学生以班为单位对任课老师逐项评估打分,分出甲乙丙丁四等。另外,还通过查阅教学日志,查阅记分册(记有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再次,严格学生管理。由于特殊原因,师专前期附设在临师,学生须按时上早操,上晚自习。迁入新校址后,为了杜绝“九二兵团”现象(即早九点起床晚两点就寝),一直延续上早操和上晚自习的规定,班级管理主要靠班主任,狠抓班主任的工作,将严格管理落实到每个班级。经常召开班主任汇报会,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如有一段时间学生中出现打架斗殴现象,便及时规定凡打架者,不论谁先动手,双方都给予批评或处分。同时,学生会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很快刹住了这股歪风。年轻班主任上岗须经过培训,按学校的规定履行班主任职责,每周日晚自习必须到教室点名。对于毕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学校规定缓发毕业证,到工作单位工作一年后,由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和工作表现予以认定,并写出鉴定材料,然后回校参加补考,达到合格标准后才给予补发毕业证。

由于严格管理,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严格管理下,全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局面。

校园生活 多彩多姿

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除了学习之外,他们的课外生活应该丰富多彩。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温暖的大家庭;校园是他们茁壮成长的沃土,也是他们展翅高飞的起点;校园生活是生动活泼的,是热烈沸腾的;校园是无比纯洁的圣地,也是欢歌笑语的乐园。

学校注重将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将思想教育与文化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知识的扩展与思想教育的深化。

办学12年来,举办的各种课外活动不计其数。既活跃了校园生活,也对学生成才起到了辅助作用。如请校外名人及往届毕业生来校做报告,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组织学生举行教师技能大赛、歌咏比赛、讲演比赛、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游艺晚会、运动会,学雷锋月,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适当时机举办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五花八门,寓教于乐,健康向上。

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返校后交回一份调查报告,各班召开汇报会,班主任进行总结讲评。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了解了社会,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厂矿、企业与农村的巨大变化,也了解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激发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1987年寒假为例,全校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共写出调查报告33份,在全校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有29人发言。写作课老师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收集民间传说,仅在校报上选登的就有《灵宝山的传说》、《龙祠泉》、《壶口瀑布》、《太子山的传说》、《秦王山的传说》等。1987年暑期,共举办初中教师讲习班22期,培训初中教师120人,听讲的初、高中教师160余人。

其他活动,如1984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2周年,中文系三个教学班联合演出了一台秧歌剧专场文艺晚会,校内外反响很大。198954日,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节,有书画展、运动会、“我为改革献青春”演讲比赛等。文艺晚会演出了相声、独唱、舞蹈、蒲剧《二进宫》,化学系举办了自制直观教具展览等。同年10月,全校开展了“大学生形象”大讨论;11月,数学九班举办了学习江泽民国庆讲话的读报比赛;同月,学校摄影协会成立,以后还成立了吉他学会等。12年来,学生社团层出不穷,有春雷诗社、新苗文学社、潜流文学社等,均编印有油印刊物。

多彩多姿的业余活动,貌似“余”,实则“业”。不仅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也使他们以后当教师所需的能力有所提高。登台演出或讲演、讲故事是站讲台的演练;使用普通话是教学语言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演练;写调查报告、办文学社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演练等。如此多的带有娱乐色彩的课外活动,营造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莘莘学子倍感愉快,永难忘怀,受益匪浅。

同心协力 硕果累累

临汾师专艰苦奋斗12年,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毕业生共1997人。其中中文专业680人;政史专业128人;英语专业237人;数学专业411人;物理专业213人;化学专业328人。尽管当时由于各方面都需要人才补充,少数人分配到行政单位工作,绝大多数仍分配在学校任教,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

1978年招收第一批新生开始,距今已29年。当年的学生们一个个风华正茂,生龙活虎,有些还稚气未退,现在却在时光的流逝中步入成熟的中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许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多数人在教育战线上也做出了骄人的业绩。目前仅了解的情况是少数人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太原、甘肃、山东、宁夏等地工作。多数人在山区、基层、农村的初中教学岗位上耕耘。据我们所知,两人在大学任教,有副教授技术职称;一人在山西省社科院搞科研;一人被新华社录用;一人在国家安全部工作;十余人考上律师,在临汾、侯马等地的政法战线工作;一人在《中国建设报》任编辑等。另外,《临汾日报》、《侯马日报》、《山西法制报》、《阳泉报》、潞安矿务局《拓新报》等都有临汾师专的毕业生。在学校工作的被提拔为校长的有大宁中学校长、古县中学校长、曲沃中学校长、乡宁中学校长、襄汾二中校长等。至于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模范教师、教学能手等,人数更多,详情难以尽述。

本人在师专班开办之初任中文系负责人,后任临汾师专筹备组副组长、临汾师专副校长,分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经历了学校12年艰难的发展历程。手头仅存《校友通讯录》一册与19867月至198912月的《临汾师专报》,很难准确地反映临汾师专的全貌,仅凭记忆难免有所遗漏。

回忆当年,总的印象是下面教师缺员严重,临汾师专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受欢迎。如1988年我们了解到洪洞一中有师专毕业生23人;乡宁一中有18人;古县中学从校长到教师几乎全是师专毕业生。截止198810月,师专毕业生在隰县中学11人,隰县师范11人,城西中学4人,而且都是骨干教师。

更令人鼓舞的是,许多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文专业毕业生王小鹏出版了诗集《永不凋谢的花朵》;朱玉成、杨秀生等编辑出版了《中学活动课课本》;闫永红的《略论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对联热》在《对联》杂志发表后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并列入1987年高考语文试题题型。接着他又写了论文《古老而新颖的测试方法——读1987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对对子》,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且应邀赴京在中国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宣读。化学系毕业生王建洲在阳泉二中任教,努力钻研业务,自订多种杂志,在《中学生化学报》上发表论文两篇;1986年为了节约用水,防止环境污染,设计出“双循环系统”;1987年设计出在室温下利用低温气压等离子体电磁辐射治理医疗卫生系统排放的含菌及病毒污水的治理方案;1988年又设计出《工业能源的循环再利用系统》。此三项设计被批准参加1990年在日内瓦举办的科技成果设计大奖赛。物理系毕业生王双龙分配到隰县中学任教,除正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外,还担起全校的幻灯教学任务。他喜欢阅读科技报刊,喜欢搞小制作,仅5年便自制动物标本70余件,还设计制造了一台“恒温自控报警器”。因此,他先后获取了隰县政府与地区教育局的奖励,被评为县中学模范教师,被师生誉为“小发明家”。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毕业生不论在何地工作,不论离校多少年,对母校和师专始终怀有浓厚而真挚的感情。许多人曾专程从外地赶回探望他们的老师;有些班聚会时也请老师参加;校友们异地邂逅相遇,总在相互打听母校及老师的情况等。言谈话语中没有丝毫对当年学校条件艰苦的抱怨,却对母校怀有无限感激之情。

19866月,校报上曾发表过当年一位在校生写的诗:“朋友,拎起你的书箱/别忘了把母校的嘱托带上/向生活过三载的校园告别吧/可别让泪水打湿了襟裳……到山乡去!在三尺讲坛上/把你的青春智慧奉献给用玉米和山泉养育了你的家乡。”诗中抒写的感情灼热感人,是广大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一位当了乡长和一位在报社当编辑的毕业生,因出差在临汾不期而遇,特意相约回母校看看。他们看到校门漂亮了,树木长高了,道路硬化了,楼房多了,心情非常激动,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他们“子不嫌母贫”,想念她,牵挂她,想“回家看看”,这是多么美好而真挚的感情。而且“想回家看看”的绝非仅此二人,也许以前有,将来也有。所以,凡在师专工作过,为师专付出过辛勤劳动和心血的人,应该感到自豪和满足。

作者简介:

王焕龙,生于1938年,山西省永济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6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临汾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负责筹建山西师范学院临汾师专班,后任临汾师专副校长、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