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喜欢那一泓水——感受师大
2020-06-24 16:16 梁晓萍  审核人:

不知不觉,毕业已经多年,校庆在即,我想起了毕业时。

想起毕业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甚至让我不由心迷沉醉,尽管那时实际的心情远比现在复杂得多,尽管那时有着伤感、惆怅、不屑,然而更多的还有自信。那时,大部分学生都本着回家乡的想法而尽享离校之前的最后时光;那时,我们不再享受国家的分配政策,必须为自己的前程而去奔波。我们曾经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曾经如元代文人般自怜亦自惜。有人也许会问,人才市场放开,双向选择不是很正常吗?确实如此,但毕竟,我们赶上了首茬,没有了被安排之命,本想守株待兔的大学生们的不平之气在所难免。然而很快,我们找到了目标。我在获取了最好的实习成绩后,自信心倍增,并坚信人才定有用武之地,于是,怀揣着昂扬的理想,我独自一人在省城与晋中进行着征服评委的自信之旅。我到底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了一方天地,而且,我以自己的自信为师大争了光,以至后来常听人说“在山西省,要说教师,那还得要数山西师大”我便很是喜悦。

工作已定,我便与舍友尽情地享受最后的学生时光,那些日子,被外系的学生强化着更被中文系的学生自觉内化的浪漫情怀格外地肆虐,我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朗诵着《致橡树》、《一代人》、《回答》等朦胧诗歌,望着操场上的红旗想象着普希金、海子以及海明威,还谈论着萨特、海德格尔以及尼采……颓圮的城墙、暗淡的灯光球场、瑟瑟的操场,哪里有随意与淡淡的莫名,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那时,对于离别,我们并无多少深刻感受,因为在临汾上学,本来就没有离开家多远,即如离开,相距最远的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但不久,就在分散即为满天星的同学们忽然变得伤感起来,一向爱说的班长只借了一辆三轮车,送着一个又一个背着行囊的同学,隔壁宿舍放着王骆宾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则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留言册,望着上面同学的照片发呆。岁月真是无情,倘是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号或QQ号,完全可以远在天涯而近在咫尺,而那时,我们只想着将思念沉沉地背负。10年了,同学之间还真的有一半未再相见,真想喝令三山五岳,将时光倒流,再去体验一下毕业时光。

师大的变化想来还少有人知晓,作为一个重回师大的学生,我有义务将今天的师大描绘给他们。十年前,当我们纷纷站在五号楼的拐角处、广场的巨人脚下、图书馆的古树前凝视母校时,我们怎么会想到师大今天的模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字样依然醒目如初,而颓圮的城墙早已成为永久的记忆,16号楼的窗户明亮依旧,和谐的旋律依然是师大人共同的追求。校园的路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一张张晨曦中发奋的身影,而公园早已不甘忍受作为师大人邻居的寂寞而变成师大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请君看那一泓水,真是活力无比,将师大人的生机悄悄地孕育,有人也许戏谑:那也叫水?试与别处比比高?我承认,那一泓水没有西湖水秀丽,没有清华园的荷塘有名,比不上洞庭、钱塘的文气,更没有长江与黄河的深重,但,为什么非要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伟大的平凡呢?在众多的高校面前,山西师大确实平凡得可以,但师大人从未放弃过自己坚定的信念——为山西培养一流的师资,恰如那一泓充满生机的水,身处僻壤,却坚定地绽放着美丽。

记得有一个平凡的小女孩,因其平凡而自卑,其父领她至一山间小路,指着一种无名却生机无限的小草对她说:“人,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只要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便是好样的。”我一直感动于这样的不卑不亢,一直敬佩这样的奋争不息,所以,我喜爱师大。

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不少已离开讲坛,还有些熟悉的面孔早已成为中流砥柱,更有一些如我们当年毕业时一样踌躇满志的年轻教师正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那位才子老师的鼓励还在耳边回响,事隔多年,规模渐大的师大已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专业,有了自己的博士点,身为师大人,怎能不自豪?

师大身处尧乡,沐浴着华夏古老文明之和风细雨,师大人满怀信心,秉承前辈求实创新之精神,正义无反顾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独领风骚三两年的炫惑不是师大人的追求,万水千山总是情的踏实才是师大人不懈的梦想。

作者简介:

梁晓萍,生于1972年,山西省平遥县人。199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取硕士学位。2004年调入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主讲《文学概论》、《美学》、《艺术哲学》等课。曾获山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赛讲第二名。先后在《当代文坛》、《社会科学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