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难忘七八〇六
2020-06-24 18:09 贺宝珍  审核人:

197810月,山西师大迎来了又一批学子,他们大多是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学业的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10年来,做过工、务过农、从过教,可谓饱经沧桑,阅历丰富。恢复高考制度,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也改写了这一批人的命运。他们怀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事业的执著,又一次踏进学校的大门。

7806这组数字,是一个班级的代码,刻写在一块木板上,牢牢钉在师大三号楼三层一间教室的门框上,它代表了78级英语系6班的全体同学。这个班是个充满活力、互助互爱、热爱学习、团结奋进的集体。在校四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多次受到学校表彰。他们的辅导员郭开亮老师,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班长牛晓同学多次被评为模范班干部。7806班的模范事迹和优秀学生使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至今难忘。

20世纪80年代,学生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33斤粮,粗细搭配,19.5元伙食补助,师范生除免去全部学杂费外,还有5元奖学金。这些粮和钱,对那一代在艰难岁月中长大的人来说,已经够宽裕的了。那时,除了吃食堂,别无选择,周围没有小吃,男同学饭量大,女同学就把省下的馍送到男生宿舍,供他们课后充饥。学校没有洗衣房,女同学主动担当起缝补、拆洗的针线活。当然,男同学也会主动帮女同学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时没有保温杯,晚上上自习,得用暖瓶往教室打开水,男同学就当仁不让了。

师大的学生历来是临汾市民关注的热点。那时流动人口少,社会治安没现在这样纷杂,很少有人敢来学校滋事生非,但在大街上就不一定了。20世纪80年代,娱乐场所很少,看电影是唯一的消遣。周末晚上的电影一般是班集体买票。走在大街上,女生会被围在中间,前后都有男生护卫,散场回校,偶然也会碰上体育系的同学,那就更有护花使者了,前前后后都是男同学,伴着清风明月,摇曳垂柳,同学们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此情此景,多少年都在浮现,每时每刻都是甜丝丝、美滋滋的。

7806班不但是一个互助互爱的集体,更是一个讲团结、爱学习的集体。同窗四年,没有因小事而面红耳赤,更没有因大事钩心斗角,但在学习上都在暗中较劲儿,巾帼不让须眉。昔日的优秀学业铸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业绩。7806班除了7位在国外定居发展的同学外,更多的是在国内工作在金融、外贸、文教、企业的佼佼者。他们中有中学校长、十杰人物、银行行长、企业主管、大学教授……每个人都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彭青莲同学,上学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为人谦和,做事利落,同学们都尊称她为彭大姐。在校四年,她没有因为跑校误过一节课,更没有因为家务拖累少参加班级活动。她是学生干部,门门功课都优秀。在优秀的背后,她付出了比别的同学更多的艰辛。毕业后,她到临汾一中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素有“好园丁”美称。她专业知识扎实,治学严谨,教育思想端正,为一中的教学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荣获全国、省、区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和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光荣称号和奖章。纵观芸芸众生,获此殊荣者为数不多矣!

王亚明同学,毕业于天津市90中学,1968年赴北大荒,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喂猪、放羊、做饭、伐木头、扛麻袋……7年后转插到山西临汾。1978年凭借“老三届”的实力,复习了10天就一试上榜,考取了山西师大英语系。中学时期他学的是俄语,攻读英语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浩瀚的学海里,他驾起一叶小舟,又是一番北大荒般的磨炼。毕业后他坚持儿童英语教学研究,出版了《小学英语入门》、《英汉儿歌》、《学好英语在少年》等专著,被评为山西省电化教学优秀教师、山西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省教育学会委员、省模范电教工作者、省电化教育优秀教师等,成为临汾地区“百佳十星”模范人物之一。7806班毕业生中荣获国家级、省级模范荣誉称号的不乏其人:贺宝凤、杨素娥、刘兰云、南寒梅、王敦信、张敏锦、韩乃政……他们是7806班的骄傲,也是对山西师大外语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

潘天宏同学来自大同,是北插知青。上学前她从雁北师范毕业当了4年英语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专业知识能力。就这,她也不敢懈怠,利用中午大多数同学午休的时间在教室听听力、练口语,四年如一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毕业后她去了香港,凭自己熟练的英语、标准的汉语,工作中如鱼得水,卓有成效。后来成为香港公司派到北京的常驻代表。

侯会平,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伙,英语学得棒,又特别爱好政治经济学。他第一个报考了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又到美国深造,现供职于深圳某大公司。姚金果,一位从永济农村考来的姑娘,快人快语,连走路把地板都踏得咚咚作响,人未到,声先闻。文艺演出,环城赛跑,哪样都落不下她。凭着不甘居人后的精神,她考了研,读了博,从偏远农村到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做了高级研究员,现在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

康兴平,另一个从吕梁山区走出来的小伙子,他考上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在新华社亚非组工作,出访埃及、利比亚、苏丹等非洲国家,走进战火弥漫、硝烟滚滚的中东地区,穿梭于世界各民族之间,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霸权的心声。

更让人感动的要数耍振生同学,毕业后分到晋东南山区一所中学任教,勤恳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6年后考上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学英语的人就专业优势考研都另辟途径,考上本专业的人少之又少。

转眼间30年过去了,当年这批曾历沧桑又勤奋好学的师大学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贡献出宝贵的青春,谱写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现在大部分同学都年近花甲,该到退休的年龄了,而7806班平凡的人与事将会永远载入山西师大的史册中,并熠熠生辉。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近半个世纪,师大已由一个只有几百名师生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万余名学生,20多个学院,62个硕士点和两个博士点的省重点师范院校。师大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办学声誉,在山西高师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每一个在师大这块沃土上经过磨砺的人,都能学到通晓“事物之理”的大道理,拓展“治学之道”的大视野,培养“合格公民”的大人生。山西师范大学的前景非常广阔,7806班全体同学祝师大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贺宝珍,生于1952年,山西省洪洞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现任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诗歌、散文近百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