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师大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我与师大 >> 正文

迎校庆 忆故人
2019-11-25 17:28   审核人:

今年九月份是我校建校六十周年,我老伴吉景雾逝世也整整两周年了。他在世时常常念叨:“1958年建校时的老人就剩我和张万学同志两个人了,我要争取看到六十周年校庆。”但却终未能如愿……

吉景雾是山西师大前身“晋南师专”建校时的元老之一,也是晋南师专第一届党委委员、兼中文科(现文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在1961年后分管学校的人事工作,随后又担任山西师院第一任保卫处处长、山西师大第一任纪检委副书记(书记由校党委副书记张云逸兼任)等职务,于1989年离休。离休后,他又担任《英语周报》党支部书记,兢兢业业,一干又是七年。1997年前后,当时已经近70岁的他因身体原因主动辞职,回到了离退处,很快又被推选为离退处离休支部副书记。

吉景雾的一生服从组织分配、不计个人得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清白白。他热爱师大、情系师大、把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师大,是名副其实的师大人!师大是他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家!晚年时,他本可以在天津女儿家安享晚年,却心心念念牵挂着师大六十年校庆,执意要回来。2016年9月,在太原中转时,他不幸意外病故,抱憾而去,这也成为我和孩子们此生最大的遗憾!

吉景雾的记忆力很好,到晚年思维还很清晰,大家都说他是师大1958至1989年的活档案。他在世时我们经常聊起1958年建校时的种种情形:建校初期没有校址,人员短缺。全体师生寄居在面积不大的临汾师范学校,部分行政事务工作还由临师的同志兼任。1959年在离城十多里的郊外建起了新学校(今尧都区政府所在地),他受校党委的指派,在当年12月份,冒着严寒和当时的教务长潘魁五同志带领师生第一批搬迁到简陋的新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学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我也在那年冬天正式调到学校教务处工作,所以当时的许多情形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很多往事我也记忆犹新……

 

图为晋南师专时期的校门

 

1959年底搬迁至临汾东郊校址。

我们的新学校当时只有十多排平房、一个未完工的大礼堂(兼学生食堂)和一个由废弃的工棚改建的教工食堂。学校连校门都没有,只有不多的几段围墙;除了一墙之隔停停建建的临汾纺织厂,校区周围空空如也;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安静异常,只能偶尔听到从远处村舍传来的狗吠声,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1960年寒假开学时,上级又调进一批人员充实了学校各部门,从此各个单位才挂牌正式开展工作。那时因为房子少,干部职工都是一房两用,白天办公晚上住宿;青年教师甚至是两、三人共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平房;学生宿舍是由一块块木板搭成的大通铺;家属们则有的住城里,有的在附近租住农民的房子。记得那时我们俩也是住办公室。1960年7月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住在办公室多有不便,出院前我们已在附近的村子里找好了住房,但房东一听说我是刚生了孩子的月婆,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住,无奈之下我只好“赖”在医院,等到学生放暑假后,才暂住到了学生宿舍,坐了个难忘的月子。

吉景雾的一生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我们第一个孩子快出生时,他怕影响工作,早早就把我送到了医院,让我孤身一人在医院住了一周。一周后孩子出生,他也没在第一时间赶来,而是先安顿好手头的工作才到医院看我和已出生一天的女儿。一见到他,我委屈地眼泪夺眶而出。当时多亏了医生、护士和同病房姐妹的帮忙照顾,才帮我减轻了初为人母时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至今我也忘不了这些好心人!

为改变校园简陋的面貌,尽快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1960年开始,由校党委统一部署,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各显其能,利用课余时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建校劳动中:立电杆、拉电线、修马路、栽花种树美化校园……甚至我校第一幢文史楼也是师生们协助建筑工人一起完成的。大家不怕苦不怕累,齐心协力,到1964年我校终于初具规模,繁重的建校劳动才告一段落。记得那时学校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一辆马车,主要为全校师生运粮运菜,所以建校时种种艰苦的劳动和学校的数次搬迁,都是师生们肩扛手提完成的。还记得1969年搬往临一中时,大家肩扛手提着各种物件,拖儿带女徒步穿过整个临汾城,成为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劳动建校

最初建起的文史楼(现2号教学楼

 

说到交通工具,不得不提当年我家唯一的贵重物品——一辆二八横梁自行车。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它不仅解决了我们全家的交通运输问题,更是我们工作的得力助手。我校那时直属晋南地委行署,身为分管党委组织、人事工作的吉景雾,不论酷暑严寒、雨雪阴晴,要经常往返于学校和城里开会、请示、汇报工作,全靠这辆自行车,我也经常骑着它去教育局办事。记得有一次我骑车去教育局办事,被大雨堵到了半路,荒郊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我只能冒着暴雨快速蹬车往回赶,虽然全身被浇透了,但却暗暗庆幸:如果没有这辆车子,肯定会更惨!就是这辆不起眼的自行车,一直陪伴着我们从郊外的老师院、到莲花池旁的临一中、再到现在的师大校园。山西师大的每一次搬迁都有它的身影,它辗转跟随了我们30年!不仅为我们的家庭和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和我们一起见证了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变化。

 

晋南师专数理楼(图为作者本人)

 

在我校的校史展览室,有一张六十年代我推自行车的照片,推的正是这辆车子(这张照片我本人没有,不知是哪位同志收藏的,借此感谢这位同志)。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们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热火朝天的建校劳动、当年风华正茂的领导和同事:第一任党委书记胥增全、校长武光天、教务长潘魁五、主管基建的总务主任李帮华,还有众多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又在脑海中重现。那时年富力强的吉景雾,除了积极参加建校劳动,还多次带领青年教工和学生徒步到外县支援农村夏收,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1972年为迎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我们又搬回临汾师范(就是现在的校址),老旧的校舍、破损的路面……师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动。历经两次繁重的建校劳动,师生们从不叫苦叫累,艰苦的环境历练了一批批师大人!

在庆祝建校六十周年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师大建设发展付出毕生心血的一代代师大人。已故的老前辈们若在天有灵,看到六十年前师生不足千人的学校如今已发展成为师生上万,拥有三个校区的现代化大学,他们也会含笑九泉、倍感欣慰的。作为耄耋之年的老师大人,我衷心祝愿山西师大越办越好,为我国教育战线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王青兰,女,1938年11月生,山西运城市人,中共党员。1959年调入师大前身晋南师专教务处工作。1984年调学报编辑部任办公室主任直到退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