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师大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我与师大 >> 正文

我的故乡 我的母校
2020-05-25 08:36   审核人:

为什么把故乡和母校联系起来?

七九年我报考大学时,大学母校——山西师大是省内师范类本科院校仅有的一所,它的校址没设在省城,六十一年前诞生并从此一直宜居在晋南一座美丽、古老的小城——临汾,临汾是我的家乡,所以我与母校就有了些先天的缘分:故乡里有母校,我的母校在故乡。随着后来远离故乡和年龄的增长,这种把故乡与母校自然而然联系起来的感觉更加浓郁。

如果说母校因为地域与我有先天缘分外,那么下面这些就是人为因素了。我与母校产生隐隐的缘分,是缘起于我的舅舅。舅舅李增友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师大的前身晋南师范专科学校,当时他毕业后分配到忻州地区从教,后来调回家乡临汾从事了行政工作,从一个乡镇普通的办公室干事做起,后来做到担任市城建局局长,我在听到乡亲、家族人们称赞他取得的业绩和能力时,也在他的平时谈论中领略到他的见识和文采,还在春节贴在他家及邻居家大门的春联上欣赏到他的一手好书法,作为少年的我,在对舅舅钦佩的同时,已经对培养他的学校有了些许好感。

除了舅舅一些最初影响外,坚定我义无反顾的第一志愿选择师范类学校,还有我的家庭的影响,爷爷、姑姑、姐姐都是教师。爷爷是解放前尧庙乡的一个村塾的学董和先生,记得小时候,曾碰上一些已经是霜染两鬓的人跟我父亲提起去世多年、我从没谋过面的爷爷,仍然面带自豪的说他曾经是爷爷的学生;姑姑与姐姐虽然一个是特殊年代前考上的学,一个是特殊年代中推荐上的学,但相同的是都选择的是师范学校,都做了教师,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不曾更换职业,尤其是姑姑,因为姑父一度担任临汾地区公路局重要领导职务,姑姑可以容易的调换到其它一些较为轻松的职业,但姑姑还是不舍得放下她热爱喜欢的这个职业。她们这种对教师职业的忠诚近乎崇拜的身姿,无不在影响着我。

有幸赶上高考,如愿来到山西师范大学。

母校坐落在小城最美的位置:北邻那时市里唯一的公园——绿波荡漾、亭阁楼台的海子公园;

东北角墙外与公园之间低调的静卧了一座少有的藏在闹市中的、唐朝始建的著名景点大云寺及寺内高达三十米的方塔,这座塔的底层有一巨大的生铁浇铸而成的佛头(头高达六米)而闻名,所以这座寺也叫铁佛寺,古色古香的塔、寺给校园平添了神秘和神奇的色彩与风情——这是后来同学们在校门口照相才意识到的:隔墙无意闯入镜头的高耸入云的大云寺塔把小城悠远的历史与校园的现代文明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校园西靠在保存相对完好、底宽达三十米、高达十四米的古城墙内,而城墙外紧临着的就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汾河,汾水悠悠流淌注入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母校所靠的西城墙特点是城墙内地势高,而城墙外地势低,从城墙外看城墙高大巍峨、岩岩铁壁、难以攀越。这座小城因为这样的城墙,而得别名卧牛城,也让一支军队在解放战役中因为它得到了一个光辉的称号——它就是徐向前元帅坐镇指挥用兵多达一支旅鏖战一个多月通过坑道战突破固若金汤的东城墙(东关),而后才得以解放的这座城市,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攻坚战一个著名的战例而得名的临汾旅。这样,从里边上城墙相对较容易,加上我们上学的那时,不知何年月何原因,城墙里边的墙砖已被扒掉不少,特别是靠近我们女生宿舍三合院这边,城墙里边的墙砖已荡然无存,裸露着当年城墙的夯土和人们上城墙踩爬出来的曲曲弯弯的土道,所以总有同学闲暇时爬上城墙瞭望风景或者学习。在校时,我就特别喜欢攀上城墙或应对考试前的紧张复习或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楚的记得一次我借读的是《马克思传》,欣然提了马扎爬上城墙享受悦读。书中开篇介绍马克思出生地的文字是这样的: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西南部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城特里尔镇……古老”“美丽”“小城我一下就把这些字眼与家乡联系起来,临汾不正是这样的一个城市!临汾因为处于黄河支流的汾河下游之畔而得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人类文明曙光初现开始,临汾大地上就脚步不停、故事不断:十万年前,丁村古文化遗址描绘了一幅丁村人手持石器,投掷、打击出没的野兽,铭刻了人猿相揖别的智慧的生动画面; 4300 年前,帝尧定都于此,敬授民时、协和万邦,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到春秋成就一个半世纪霸业的晋文公、大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政治家霍光,都在各自的舞台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在临汾,行走之间都是五千年不断代文明的痕迹。远古、上古、中古等不同时期的文明以立体鲜活的形式呈现和延续,更集中到尧都形成了灿若星辰的古建筑、街区及村镇、传统民居和遗迹……对家乡辉煌历史的纵览使我心潮起伏,不由度步墙头重新估量和认识这块写满故事的沧桑大地,放眼平原尽头好像卫士一样一东一西护卫着这块盆地的太行山和吕梁山,俯瞰城墙脚下曲曲弯弯蜿蜒向南的汾水,郭兰英的歌声不由廻荡在耳边: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的水呀哗啦啦的流过了我的小村旁……”

在这样美丽的土壤上生长的母校怎能不美丽?

所以常常有这种感觉:母校与故乡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母校建立在临汾——尧都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的土壤上,学术及文化会更立体;而临汾——尧都因为拥有省内师范类最高学府而蓬荜生辉、会更绚丽夺目。

四年求学,我庆幸遇到了一大批既有谦谦君子涵养、又有丰富学养的先贤和导师。至今回忆起来,好多老师的形象仍历历在目:治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宋荐戈老师、张玉勤老师;知识渊博、不论谈话还是讲课亲和有力的李孟存老师(也是系书记);讲课风趣生动、上课前首先扔掉外衣、女强人风格的刘志芳老师;课堂上和操场上同样潇洒的张克强老师……等等好多各有千秋的老师。

我为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而欣慰、而庆幸。

作者简介:

卫云青,山西临汾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政史系,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北京市十九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作协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作品开始,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多涉笔教育、诗歌、散文散见于报刊杂志,2010年出版教学随笔集《从校园的窗口望出去》,2019年出版长篇小说《校园里那棵白杨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