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师大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我与师大 >> 正文

心中那本大书——陶本一老师给我的影响
2020-10-06 16:33   审核人:

这天是423日,世界读书日。往常每年都借助于这个日子鞭策自己反省自己的读书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今年的这天,正好在沪的我去华东医院拜望了已住院六年的陶本一先生,再次用心阅读了我心中那本激励我当好语文教师影响我人生的厚重深刻、内容丰富的大书。

阳光明媚,风清气朗的上午,乘坐57路公交很顺利的到达,按照头天与徐老师(陶老师夫人)的约定,近十点来到了住院部陶老师住的病房。先生穿着住院服坐在椅子上,面容清癯,两眼泛着深邃而慈祥的光芒。眼前身体病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是我记忆中那位身材挺拔、器宇轩昂、风度翩翩、气质儒雅、一讲话就令人感奋陶醉的陶老师吗?眼泪虽努力克制,但还是不争气地偷偷溢出眼眶。先生声音柔和的说:“谢谢你来看我,你请坐。”我先面对先生行了个鞠躬礼,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先生对面的椅子上。

“陶老师,我是82届中文15班毕业的您的学生,您给我们上现代文学课。您讲课的情形一直记得很清楚呢。同学们都忘不了您,也都想看望您。”我知道先生一定不认识我。

“都快40年了。中文15班学生都很优秀。”先生挺和蔼的说。

“我班出了不少名人,数我没出息呢,就当一中学老师。”我回答的很笨拙。

“咱师范大学就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你是特级教师,非常优秀了。”先生的勉励还是让我如沐春风。

“陶老师您把青春才智都奉献给山西教育事业了,我们这些学生感谢您,山西人都感谢您呢。”我由衷道。

“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是山西给了我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平台,那里给我太多太多,我永远不会忘记晋南那块热土,我也永远感谢山西的人们。”先生的话再次让我感动的眼泪偷偷溢出眼眶……

交谈了有一个小时,说到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家庭、孩子及种种,先生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一直用低沉而柔和的声音谈话。聆听先生话语,总想多听一会儿,我怕先生身体受累,不敢久留,便起身告辞,见护工阿姨一直在旁边,就让她给拍了一张与先生的合影。

从医院出来,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岁月无情,销蚀了先生男神般的挺拔和轩昂,但先生呈现出的那份平静与安详又何尝不深深触动人心呢?是啊,他的芳华与风采,他的睿智与才情,已全然奉献给了山西、上海乃至全国许多地方,奉献给了教育、教师、学生乃至千万的家庭!作为教师,先生言传身教,可谓桃李满门,天下芬芳;作为社长,先生创办《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当自己的孩子般倾尽心力培植其茁壮,惠泽全国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大学校长,先生以教育家的情怀,以科教强国的信仰勇开风气之先,践行有效的高校改革,影响广泛,成绩煌煌!漫步长长的大路,脑海里映现着一幕幕从当陶老师学生到自己成为教师的近40年的镜头,我深深享受这份心灵阅读的醇厚……

记得当年陶老师给我们上现代文学课,正好承担讲抗战时期的文学这部分教学任务,又恰好是诗歌。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遭践踏与受灾难的时代,那么反映生活的诗歌也必是冷硬的吧?我本来不大喜欢现代诗,总以为较之典雅优美涵英蕴华的唐诗宋词,没啥韵致,寡淡无味。但当陶老师那明亮酣畅、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朗如洪钟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时,我们被他带到了那些生活的现场,我们与诗人情感共鸣了。“‘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这是诗人田间在民族危亡时向同胞发出的呐喊。闻一多先生曾称诗人是‘时代鼓手’,但这些简洁直白的诗句却毫无政治宣讲色彩,而是直接设想结果:不打仗就会被杀掉、灭亡;不打仗被杀掉后还被侮辱为‘这是奴隶’!一个民族若成为奴隶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一切,也就没有希望。那么我们只能奋起抗击,英勇战斗。田间的街头诗就这样激发起人民的爱国激情和行动的力量。谁愿做亡国奴呢?‘回去告诉你的女人,要大家来做鞋子,像战士脚上穿的,结实而大,好翻山呀,好打仗呀!’(《鞋子》)诗人田间这拉家常般的诗句,表现的是特殊岁月中一心共赴国难的热情。女人会把对敌人的义愤和对亲人的关心密针密线纳进硬实的鞋底,缝进结实的鞋帮,男人穿上好翻山好打仗!短短诗句,字里行间是扎实的爱与恨。爱国热情就是这样被点燃的……”先生沉浸其中,俨然是入戏至深的剧中人物。

原来现代诗也可以这么美!陶老师的课开阔了我诗歌文学的狭隘视野,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从诗经到现代诗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我重新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明确理解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重要社会作用。从此象喜欢唐诗宋词一样喜欢上优秀的新诗,让诗意润泽心灵,美化生活。走上教师岗位后,作为语文教师一直努力地执着地营造自己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诗意滋养孩子们的气质与灵魂。让优秀文化的陶冶使孩子们养诗书之气,立君子之德。如果说,这是语文教学几十年我给自己的语文课堂定的基调的话,而最初的影响就来自于陶老师的启迪。

记得1998年《语文报》社和全国中语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 “语文报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在山西大同举行。开幕式上特邀已调回上海师大的陶老师致辞。当陶老师走上主席台,偌大的会场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聚焦于影视剧中男一号英雄形象般的陶老师。我坐在较靠前的位置,顿时不仅眼前一亮且心头一亮,挺拔轩昂风度儒雅的先生一如记忆中光彩照人。当然更精彩的是先生的致辞!站在台上手拿话筒,完全脱稿讲话,声音明亮洪厚,祝贺感谢期待希望,真知灼见条理井然,从第一句到结束,语言的精准凝练精彩干净,可谓增一字太冗减一字太陋,使人马上想起孙道临配音的哈姆雷特般震撼人心。于是暗下决心,我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有这样的效果。这次全国性教学大赛活动连续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课,但最铭刻在心难以忘怀的是陶老师的致辞。不禁引发深深思考:如果语文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这样精彩干净,那会带给学生怎样的享受啊!因为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语言本身就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与思维的影响,所以课堂语言首先应该是典范和榜样。大学毕业十几年后的再次相见,陶老师的典范作用成为我追求语文教学课堂更高境界的标准。长期以来,我孜孜以求,不论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引领,都使锤炼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成为一种修炼专业素养的自觉。

记得从还是年轻教师开始,每天备课,陶老师主编的那本很厚很厚的《语文知识手册》一直在案头,成为我与字典词典一样的工具书;先生创办的《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是我几十年来专业成长的最好平台,分享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经验、先进理念、恰切方法,常常大开工作脑洞,发表篇篇教育教学的心得感悟的文章,每每品尝收获的喜悦,《语文报》也是我的学生语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乐园;早在大学毕业前先生推介的于漪老师的教学经验就感动我一直以她为榜样,努力做有专业自信的有职业尊严的用爱心灌溉教育的教师;先生一直倡导和研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更为我打开一扇智慧之窗,“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常激我深思,引我三省,怎样成为更好的点燃思想、滋养灵魂、汲取知识、引领成长的教师……可以说我一生与语文教学结缘,陶老师给了我非常良好的影响。

    其实,我是陶老师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之一,若非专门说先生可能根本不认识我。但先生于我而言,却是我心中一本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常读常新的大书。这就是作为教育者的先生以他的信仰责任才华热忱和人格魅力奉献的丰厚而卓越的内容。也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道理吧。

作者简介:刘晓平,山西灵丘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浑源师范和大同市北岳中学语文教师。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大同市名师、优秀教师、教育标兵、教改先进等称号,大同市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曾担任《语文报》专栏作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