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稿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校友来稿 >> 正文

李前旭丨塞上“明师”刘作宏(散文)
2019-06-21 10:48   审核人:

 

 

师者

 

六月的中国是焦灼的,热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千百万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心房。对近千万考生来说,高考之后的20天是最漫长、最煎心的。

在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有一个别致的城市:朔州。

2018年的六月,热浪涤荡在桑干河河面上,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蜀葵花正旺盛地点缀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区一中的师生们仰望着布告栏中的成绩,难以掩饰内心的欢欣。2018年全校2732人达二本以上分数线,1107人达一本分数线,尤其是高三556班,全班64名学生全部达线,达线率100%。其中,最高分675分,600分以上31人,550分以上58人,一本达线人数60人,达线率93.75%。冠绝全市,独领风骚。

2018年,556班为清华输送生源2人,人大、浙大、南京大学各1人,985院校39人,211院校14人。在学校的喜报上赫然写着十个大字:盛世谱华章,高考铸辉煌。

在城区一中的师生、家长们像欢庆节日一样享受这份收获的喜悦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班的领军人物,班主任刘作宏,他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涅槃般的历程。

7号、8号的高考结束了,但老师、学生和家长们并不轻松,他们在焦急的等待中。等待分数的公布,像等待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渴望中包含着忧虑,兴奋中掺杂着忐忑。学生们高考一结束,刘作宏便觉得身体不舒服,浑身乏力、不思饮食。大概人从繁重、辛苦的工作压力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突然解脱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吧,刘老师也这样认为。分数线一公布,各种信息雪片般飞来。按以往经验,556班没有人能达到清华线,排名第一的学生可能差清华线一两分。虽然全班成绩整体向好,但刘老师思绪万千,执念于556班无人达清华线。学生怎么办?多年的努力因一两分之差而与梦中的院校失之交臂。学校怎么办?被寄予厚望的556班竟无人升入清华。要知道,社会对城区一中的期望就是看学校有几人考上清华,几人考上北大。失落、沮丧、自责,我刘作宏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啊!执念其中的刘老师被击倒了,头晕、恶心,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他觉得自己就如风中飘荡的柳絮,无着无落、难以自主。妻子卢湘问长问短、端茶倒水,心急如焚……

高考分数线公布的当天,妻子第一时间告诉刘作宏,你班有两名同学达到了清华线。刘老师反问一声“真的?”然后“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嘴里念念叨叨如中举了的范进,把卢湘吓一大跳。

几个月后,刘作宏说起当时的感受,他真的体验到了什么叫“不药而愈”。

真心、真情、真爱,那悠悠的桑干河水全知道,正如那首传唱经久的《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

成就

如今的刘作宏,可谓硕果累累、功成名就。他说,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荣誉也罢,头衔也好,都不是他刻意追逐到的,只是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做个明白老师。

做个明白老师,就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就要钻研业务,就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二十八年来,他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的研究,发表论文数总计三十多篇,整理出的论文约六十多篇。其中《新课程下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在中国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教育》旬刊发表;《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上发表;《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动态式”教学》在《教育学》上发表;《用心管理学生,构建和谐班风》、《不断探索,努力工作》、《一道题引出的思考》在《科技资讯》上发表;《空间几何体的“折”与“展”》、《运用函数图像解题》、《学生的思路让我惊讶》、《我为学生而喝彩》、《向量在几何中的简单应用》在《当代中学生报》发表;《浅谈班级管理中的“经济意识”》在河北省的《教育教学论坛》发表;《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知识的“多元化”教学》在《中国课外教育》上发表。他的论文有多篇在全国获奖,其中《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动态式”教学》、《高中数学新课标下的探究式教学》、《走出认识误区,走进数学天地》、课件《概率》获“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成果征集活动”一等奖;《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获“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高中阶段传统道德教育浅析》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科研论文二等奖。2010年8月为山西省编写了人教A版数学必修4的《经典题析与能力提升》,约二十万多字……这只是他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被评为朔城区优秀班主任,朔州市教学能手,朔州市新课程试教先进工作者,朔城区一中先进教育工作者,朔城区一中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高考功臣;2010年3月又被中华伦理学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总课题组评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09年课题研究优秀工作者,2010年10月23日被评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全国百佳教师,并赴北京参加中华传统美德教育20年庆典学术论坛大会;同时他还被中国教师教育研究会,中国教学能手评选委员会授予“2010年度全国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2年12月被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首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10月被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网评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行业——标兵人物”,并在北京参加了隆重的授牌仪式。2018年刘作宏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2019年3月入选“三晋英才”骨干拔尖人才。

“做个明白老师”,这“明白”两个字内含太丰富了。有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信念、有立德树人的道德情操、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热爱学生的仁爱之心,刘作宏是践行者,他,当之无愧。

热爱

朔州,北依阴山,南望雁门,内外长城作院墙,广袤厚土谓塞上;朔州,像北欧一样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自豪地把朔州叫“大北欧”。1989年的9月,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大二的学子刘作宏,暑假返校后逢人便说,以后别叫我们是朔县人了,我们是“朔州市”了。当时,没人把这小伙儿的认真当回事。今天,你和他聊聊朔州,他能像导游般如数家珍地把朔州的前世今生告诉你。桑梓,养育了他;他,无负于桑梓。刘作宏二十八年如一日,精耕细作于故乡的教育园地,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朔州,知道他的人都会向你竖起大拇指:“我们朔州的名师”。

其实,在刘作宏心里,他更执著于做“明师”,“名”不“名”的他倒早已是风淡云清。用他的话说,日子要一天一天过,课要一节一节上。他曾说过,其实他的生活是极单调的。早自习、晚自习、备课上课、考试、改作业,满脑子的都是学生。这个进步了,那个在某个知识点上有问题了…刘作宏整天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对学生的了解远甚于家长。也许吧,一个好的老师便是学生更高维度上的家长。

确实,刘作宏不只是他的学生们的老师,更像是学生们的父兄。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的总是他。他把桌子上学生的每一只水杯都倒满泡着枸杞、红枣和茶叶的开水,因为他要为每个孩子节省时间,哪怕是几分钟;每个月他都要用学校打在他卡上的餐食补助去买鸡蛋,发给需要的同学。有家长给他发来饱含深情的短信:

“每次孩子回来,向我诉说刘老师对孩子们父母般的关怀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我都被刘老师您感动着,一边听孩子讲述,一边掉眼泪,常言道‘孩子吃上娘喜欢’,我们感激您,刘老师!孩子们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是幸福的。您每天都在为孩子们辛勤付出,看到孩子的成长,我们是放心的。我们家长向您致敬!我们是幸福的!”

刘作宏说,每一个学生,在他眼里都是“宝”,甚至都是“神”,他相信这些孩子都是能创造“神话”的学生。因为在城区一中,许多“二流”的学生最后都进入了一流的高校,创造了别人眼里的“奇迹”。他把学生比作“种籽”,他认为是种籽终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同的只是时日有早有晚。春天一到,迎春花便热烈地开放了,所以叫“迎春花”。而荼蘼花就会开的晚一些,苏轼不是说过“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吗。我们家长、老师除了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欣赏孩子之外,需要的就是那份足够的耐心。不攀比,不焦躁,静待花开!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等生”,甚至没有“学困生”。他认为在高中阶段老师最重要的还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带着找到的这个法宝走出校园、搏击苍穹。

赵季,如今已有十七年教龄的朔城区七中的语文老师、刘作宏老师曾经的学生,在文章《我的老师》中动情地写到:我曾半开玩笑半请教地问他,“刘老师您当年教上我们那些差学生咋就成了名了呢?”刘老师非常严肃认真地说,“孩子,刘老师不是说大话,在刘老师的字典中没有‘差学生’这个概念!这就是一个老师成名的秘诀!”

幸福

卢湘,曾经是一位英语教师,刘作宏的爱人,更是刘作宏事业上坚实的后盾。

刘作宏说,他之所以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的爱人功不可没。他事业上点点滴滴的成绩和喜悦,他都是第一时间告诉她。

卢湘没有工作单位,现在是全职太太,全方位地支持着刘作宏的事业。90年代初,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光。由于生活所迫,卢湘承包过商店的柜台,经过商。但她丝毫也不让刘作宏操心,只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好好教书。那段日子,卢湘上北京、闯大同、奔赴石家庄,每当看着她扛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门口,刘作宏心里都会隐隐发痛,都会有深深的自责。“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他想到过退缩,想到过和爱人一起“下海”经商。卢湘一次次地宽慰刘作宏,她坚定地认为刘作宏所做的事是“大事”,也坚定地认为刘作宏一定能做好。

刘作宏每天早上6:00、下午2:00都要准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从未迟到过,这得益于卢湘每天的提醒和全方位的照顾。她要保障刘作宏每天中午一回到家就能吃饭,吃了饭就能睡觉,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晚上回家,她要为刘作宏准备好泡脚水,让他缓解了一天的疲劳。得益于她坚实的后勤保障工作,刘作宏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一步步不断走向卓越。

刘作宏的生活节奏与学生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学生升入高三,刘作宏从三月份起就搬到学校去住,时时刻刻陪伴着他的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战斗”。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名师治学,守着家门而不进。对此,卢湘都是全力支持,无怨无悔。

贾国强,中科院博士在读生,刘作宏曾经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他的高考,因为他高考时住进了刘老师的家里。那年,他的考场分到了朔州城区一中北校区,离住校的地方比较远。也就是有意无意间和刘老师叨叨了一句,没想到第二天刘老师便邀请他“回家”。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师母卢湘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完全打消了他内心里担心影响老师家人生活的顾虑。那年,有刘老师的接送和激励,有师母卢湘的后勤保障,贾国强全身心投入到考试中,理综考了278分,夺得城区一中第一名并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专业。这些年,无论学业多紧张,贾国强回到朔州都要去看望刘老师两口子。而师母卢湘也和他开玩笑:“一到假期就念叨哩,咱国强回来不”。

2019年的4月,刘作宏来太原参加正高级教师的答辩,一出考场就给卢湘打电话。卢湘接起电话便问:“能过不?”刘作宏用浓浓的朔州话回答说:“能咧”。“你咋知道咧?”刘作宏笑道:“因为评委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赞赏的目光”,“美的你咧”,卢湘娇嗔中带着浓浓的自豪……

 

信念

孔子在《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刘作宏在家长、学生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有人问刘作宏“你咋那么神呢,不爱学的学生到你那儿爱学了,学不好的学生到你那儿学好了?”刘作宏俏皮地说“名师效应呗”。其实,虽然是玩笑话,但刘作宏的回答有他的道理。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内在品质、人格魅力等都会形成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引导人向真、向善、向美的时候,就叫“正能量”。刘作宏的“气场”最突出的就是“信任”,他相信每一个学生,并且无时无刻不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我相信你行咧”。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刘作宏的“金手指”。

刘作宏很谦虚,他说在城区一中像他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有些教师的工作甚至比他更扎实,成绩比他更突出。他掰着手指头点出城区一中好多学科的好多教师。他认为他的长处有两点,一是随时随地地总结。学习中、教学中的收获与经验、问题与不足他都会及时记录下来,总结、思考、加工后形成了自己的成果;二是得益于妻子卢湘的付出。他比其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用刘作宏的话说,在城区一中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努力不行。

刘作宏很平常也很朴实,放到人堆儿里并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在他的同事兼同学的柴淑兰老师的眼里,生活中的刘作宏就是一个“大男孩”,时不时会调皮一下,说几句讨人嫌的话气人一下。所以,时不时的需要有人“管理”,在家里有卢湘管,在学校有领导、同事管。刘作宏笑着说:“无论在哪儿,我都得低眉顺眼”。

刘作宏也很平静,平静的也不只是刘作宏。晚上10点,在城区一中的教学楼里,你会体验到一种安静,安静到如果没人告诉你每个教室里都有几十个孩子在潜心学习,你会以为整个楼里是空的。在这安静的教学楼里,有无数个教师在陪伴着学生自习。罗秀宁,城区一中的外语教师,刘作宏的同事兼大学同学,她说:“我们和刘作宏一样,那就是内心很平静”。平静的也不只是朔州市朔城区一中的教师,有多少教师都在这平静中书写着教育的辉煌。

有人调侃刘作宏,说他搞的是“应试教育”,是折磨学生。刘作宏摇了摇头,他认为把教育分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个问题。难道“素质教育”就不考试了吗?“应试教育”就不关注学生的成长了吗?教育就是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教育中原本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互为支撑的两个元素抽出来,让它割裂于整个教育,彼此对立,然后定义一个“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这是不对的。

2018年,学生高考结束后,刘作宏做了一次体检,体检大夫对他说:“刘老师,你这可真怕呢,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别人‘三高’,你‘四高’”。

现在,“四高”名师刘作宏依然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他现在的班,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别人和他说何必把自己绷得那么紧,他说“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压力就是奋斗的动力”。然后,他又调皮地飙了句英语: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to do common things uncommonly well。

初心不改铸师魂,砥砺奋进创佳绩!刘作宏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坚持教育初心,踏踏实实做“明白老师”的名师!

作者简介:

李前旭,微信名淡然,男,湖南籍太原人,1967年出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供职于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格力-TOSOT杯《美文共享》原创美文大奖赛一等奖;2017年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三等奖。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岁月长河中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焙成文字感动自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