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子属牛,所以,凡是与牛沾边的我都情不自禁地喜欢。说来也巧,我家住在大同市御河边一个叫铁牛里的街区,街区的名字大概与这里有头镇河大铁牛有关,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搬走了。
曾在善化寺见过古老的大铁牛。现在濒河已变成住宅小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生态公园,碧波粼粼的御河,以及矗立在生态园的新铸大铜牛都让人喜爱,每每经过总要多看几眼,似乎在此居住近四十年,朝霞暮烟,旭日星辰,耕耘教育园地,倾听成长足音,每天都与牛相伴似的。孩子小的时候,我总带他去北京,几大博物馆都去。国博(时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常被陈列着的姿态憨实的殷商石牛、花纹精美的战国错银铜卧牛、奇巧华丽的西汉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等展品感动不已。前几年去上海博物馆,看到青铜馆展出的青铜牺尊是大同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文物(上博镇馆之宝),自豪感油然而生。曾喜欢西班牙风情的音乐、舞蹈、文学和建筑,唯独对闻名世界的西班牙斗牛游戏生厌,原因是斗牛的胜利是将匕首刀剑插在牛背上,心里很难接受。读到《西游记》中的牛魔王,明知它也属魔怪之列,但没有厌恶感,反觉它有老婆有孩子,喜怒哀乐更能折射出人间烟火气……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021年2月3日立春,庚子鼠年翩翩去,辛丑牛年欣欣来,到处都觉得牛牛的。且不说“嫦娥五号”“神舟飞船”“北斗三号”“天问一号”等中国航天事业牛气冲天,单看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脱贫攻坚大捷及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热心助困、得金不昧等弥漫在空气中的报道就喜气盈怀;更有那大街小巷虽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的自在身影与幸福笑脸,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上种种和乐心愿、声声温暖祝福,以及北方的梅花吐蕊,南国的柳枝软系……
中国素以农耕文明著称,对牛的喜爱是炎黄子孙共有的情结。牛是最早驯化的大型家畜,从悠久历史的记载和灿烂文化的呈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象征力量、忠诚、奉献的牛,禀性善良、温顺、勤劳的牛,人们用牛祭祀祈福、耕作生产、战争打仗、运输交通、镇河治水,牛肉、牛皮、牛毛、牛骨、牛角甚至到牛粪,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贝。
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柳宗元在《牛赋》中深情赞颂牛:“利满天下”,“物无逾者”。所以人们热爱牛,依靠牛,敬重牛,把它看作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还把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记得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参观土家族的古老山寨,重要位置上都有巨大而漂亮的牛角作标志,他们把牛当神灵供奉着。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印象最深的是本家老爷当饲养员,他总喜欢和牛说话,笑意刻在满脸的核桃纹里。
从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字中也可看出牛的丰富美好与人们对牛的深情厚望。象形字“牛”以最具表征的牛角作为表意文字;会意字“牧”是人拿着鞭子赶牛,说明牛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牢”的本义是从牛群中挑出最好的牛把它圈起来,以备祭祀之用,可见先民们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与敬畏(天子用牛、羊、猪作祭品,谓之太牢,诸侯用羊、猪作祭品,谓之少牢)。形声字“物”指物质世界,除自己以外皆可谓之“物”,祖先造字恰恰以牛作意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荦荦大端”的“荦”,本义是杂色毛的牛,引申为鲜明、卓越、杰出之义,足见牛之不凡。“特”的本义是公牛,特殊、特色、特别等即是其延伸义。
与“牛”字相关的词语更是表达了丰富细腻、生动形象的内容,比如:“丙吉问牛”乃西汉丞相丙吉关心百姓疾苦的掌故,他看到牛的异常想到天气变化,赞扬官员牵挂民生;“牛角挂书”是隋朝李密骑牛读《汉书》的故事,比喻勤奋好学;“牛刀小试”语出苏轼“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一诗,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气,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卓异才能;“汗牛充栋”比喻藏书丰富,如果搬运会让拉车的牛儿大汗淋漓,放在家里会顶着房梁;“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卖剑买牛”指放下武器,弃兵归农,耕种生产,投身和平,更比喻改恶从善;“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百般疼爱子女;“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牛溲马勃”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之物,在懂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之物;“亡羊得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真相;“气吞牛斗”喻豪气冲天,“气壮如牛”是膂力无比;“气喘如牛”指不堪负重;“牛鼎烹鸡”指大材小用;“多如牛毛”极言其多,“九牛一毛”喻微不足道;“牵牛下井”形容事情棘手难办,“屠所牛羊”说明末路途穷;“吴牛喘月”喻因疑心而害怕,“犀牛望月”喻所见并不全面;“泥牛入海”意为一去不返,“鞭打快牛”嘲笑没有原则赏罚不明;“初生牛犊”喻年少无惧,“对牛弹琴”则是言者不慧或听者愚钝;“执牛耳”喻盟主地位,“牛眠地”指吉地坟茔;“小放牛”是悠扬悦耳的民歌,“小牛倌”指善良勤劳的少年。即便是“牛脾气”“牛性子”“牛角尖”之类,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嗔怪。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牛”有关的新词汇相继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且不说“革命的拓荒牛”是对兢兢业业、艰苦创业者的衷心赞扬,“老黄牛精神”是对脚踏实地、忠诚无私者的高度称颂,单看证券市场上“牛市”“牛股”“牛人”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词语,就让人对资本市场垂涎欲滴。而“牛人”早已失去了西周时期专职养牛的本意,多数情况下是说某人在某方面、某领域才气过人、成就突出、业绩骄人——“你真牛”是称道,“祝你牛”是期望,“你牛啥”是诘问。至于网络上的高频词汇“史上最牛”之类,说明“牛”已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卖身葬父、孝感天地的牛郎,最后得到神牛帮助,邂逅下凡织女过了一段幸福生活,后遭王母娘娘掣肘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这个神话传说过去千百年了,人们仍然津津乐道,许多地方都在为“非遗”抢注牛郎故里。
中华民族农业和中医药始祖的神农炎帝就是牛角人面的形象,全国多地都有炎帝塑像,或是双手捧着禾谷,或是一手持农具一手拿草药,但头上的一双牛角是一致的,你不妨去瞻仰瞻仰。
曾有朋友看到蒲津古桥的唐代大铁牛,说为什么古人镇河治水要用牛?《易经》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就是说牛属土,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土克水,所以古人治理水患要向河中投入金属或石质的牛,以此来镇克泛滥的洪水,以佑一方百姓平安。这大概是牛赐予人类的又一福祉吧。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曾让一代又一代人缅怀那个勇敢无畏的“放牛的孩子”。
还记得那支校园歌曲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因为有老牛的陪伴,那悠扬的旋律和悦耳的歌声应该在你心里浪漫了快半个世纪吧?
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组画面感极强的诗句,每每吟诵,浮现在眼前的该是牧童骑着忙于春耕的牛儿吧?
记得有个发生在青藏高原的故事,讲老牛执拗地拦着解放军运水车队不肯让路,僵持不下,有高原生活经验的司机意识到牛可能想喝水,就下车倒了半盆儿,老牛看到水后回头深情地“哞”了一声,尾随的小牛犊快步上前低头痛饮,直到喝饱,老牛并未喝一口,带着小牛退到路边,久久注视着驶过的车队……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病牛》诗,虽是借咏牛寄予自己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但同时也是对老牛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精神的极力赞美。
现代诗人臧克家也如此颂扬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其“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精神令人感佩。
用笔作为投枪和匕首的鲁迅先生,被誉为骨头最硬的战士,但他却自称是“孺子牛”,赢得了整个历史与民族的敬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警句被人铭记。
无独有偶,齐白石也称自己是“耕砚牛”,其弟子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画室里挂着“师牛堂”的横幅,观赏他笔下千姿百态的牛,深深为之折服。
最感动的是二十多年前元旦,朋友送我一本牛年小挂历,封面竟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一年过完,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张封面图揭下来保存到现在,只要走到书柜前就可端详那五头可爱的牛。由此我悟出了故宫博物院把它作为镇院之宝的奥秘。除了神态各异、悠然自得、栩栩如生的艺术价值外,还因为身为宰相的他知民情,恤民生,对耕牛与人的密切关系、重要性了如指掌,画作融入了劳苦大众的情怀。
这就是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牛,有美好品质、巨大贡献的牛。它滋养我们的身体也滋养我们的精神,它勤劳、温顺、善良,它慈爱、宽厚、无私,但也倔也犟也拗,绝不缺少对尊严的坚守。又逢牛年,按捺不住对牛的情有独钟,闲话一番吧!
刘晓平,1960年生,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浑源师范、大同市北岳中学任教,荣获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系大同市第12、13届政协委员。主编、参编《仰望星空》等专业书籍多种,在相关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经常作国学教育公益讲座,深受同行专家学者欢迎。
来源:我们这代人S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