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稿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校友来稿 >> 正文

面对学校教育变革复杂性,我们要办纯粹、简单的教育
2021-04-02 17:21   审核人:

 

(白计明校长)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教育正处在困境之中,各种教育改革的呼声和教育“新概念”此起彼伏,每个学校都在寻求“与众不同”的特色,教育似乎穿越在概念丛林。学校教育变革充满复杂性,但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根本的问题不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比较,也不是必须如何称得上教育之名……根本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纯粹性。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是纯粹、简单的教育。”

 

办一所怎样的学校

 办一所好学校!而不仅仅是办一所名校!办一所好学校是所有教育人的永恒追求!

2019年,北师大三附中在建校60周年之际,全校教师讨论分析学校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学校历史与现状,提出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所有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科活动,其目的都指向学生的发展,回到本源,简单纯粹,九九归一。

 

北师大三附中在六十年的发展中逐步确立培养“全面发展、和而不同的人”的育人目标:一是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养成和而不同的人。

学校从三个维度落实“和而不同”,分别为: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人与自己的“和”,强调不断追问教育的真谛,回归教育的原点,最终是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培养目标。

       

 

构建“三级—五类”课程体系

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师大三附中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了“三级—五类”的课程模型结构。三级分别是: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实践与创新”。“三层”分别是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这是学校对课程性质的归类和划分。

经过多年的积累,北师大三附中的课程门类日益丰富,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课程进行全体、分类/分层、个体的划分,能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设计定位,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既要满足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的普遍性要求,也要适应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实际和发展定位。

 

 

 

着力重建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学生观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者管理好和教育的行为,决定学校领导者与学生交往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要敢于坚持教育理想,目中有人,创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民主、对话的师生平等关系建立,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是“学科”视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的研究更需要精力和智慧,教师的专业性应是对学生成长发展、认知等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专长。

学习是学习者意义炼制过程,教师替代不了学生的学习,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起主导地位,北师大三附中的教师发展要素是“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和雅教师。

 

 

大力推进课堂深度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积极参与的、社会性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每天大量进行,但到底有多少教师引发了学生真正的学,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和学生同在一个空间和时间,但往往思想不再一个“频道”,教师的“教”很多时候变成了“自娱自乐”,“听课”成为一种假象,学习成了一个伪命题。

目前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够、关注学习不够。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关键的转折点上,面对新技术时代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功能并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了“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就是致力于关注学习的发生,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的一场智慧之旅。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是注重“元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三年中,北师大三附中依托北师大深度学习专家团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研究,引导教师研究关注到学生的先有概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习本质,学习规律,探索和总结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策略。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微妙的互动。教师不能直接“兜售”知识,而是要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意识到他们想做的、他认为应该做的、他实际所做的和他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就要求不断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

 

社会在变、人们的期望也在变,教育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适应和改变,使我们的教育能和时代处在同一“频道”。我们需要迎接改变,互联网冲击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或者更艰难。教育新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不能被新技术绑架成“人质”。不管发生多少变化,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只要教育聚焦到学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拒绝功利、“有教无类”,我们的教育就能回到“纯粹和简单”。

作者:白计明(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来源:《海淀教育》

编辑:海教思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