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稿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校友来稿 >> 正文

王岗: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重拾文化自信
2021-11-03 20:14   审核人:

20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追求现代化,在日常生活、社会转型、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力争向现代化国家看齐,目标指向西方式和东洋式。走进21世纪初叶,明显又出现了一个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意义、作用的复兴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感召下,有一股虽潺缓已久却斗志昂扬的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传统中华文化意义价值的重新认同和肯定坚挺。这一现象的出现,应验了季羡林先生做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文化发展规律预测的正确性。这个新方向的出现和新实践的有序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强大的优质动能。这一切都在暗示着我们,要努力在传统文化回归的思潮中重拾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时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踪影。“国学启蒙中,儿童在父母安排下涌向私塾,过起了摇头晃脑的读经生活;饮食文化中,《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所引发的地方传统风味美食热潮;家居生活中,根据古老风水理论置业和设计家装随处可见,装修风格上也出现了简约中式热;服饰文化中,全国各地零散地出现了穿汉服的年轻人,他们结社无数,经常汉服出街。就连养生保健行业,也是国医馆遍地开花,用岐黄之术健美身体的人趋之若鹜”。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个人行为古风特色的兴起和践行,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尽管这些风尚兴起大都表现为人们衣食住行的器物选择,但内在却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提倡和推崇,是一种以践行文化自信为根本遵循的文化认同。近年来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传唱》等文化节目的热播和追捧,就是国人对传统文化自尊、自觉、自信和自豪的文化回归行动的最好折射和认可。

著名学者陈炎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华民族基于世界的贡献,不是只有自然科学版的“四大发明”,还应该有人文科学版“汉字、中医、武术、中餐”的“四大发明”。吊诡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由于历史惯性所形成的对外来文化“世界追赶”的心态、行为,加之对“西方式、东洋式”现代化中所谓的“科学和民主”的膜拜,我们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人文版四大发明”的敬意和肯定。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对中国文化大多采取了“只要西方有与之相关的东西,我们都不去考量‘谁优谁劣’的差异,统统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采取所谓的融合、改良的策略”,进而形成了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按照所谓的‘西方标准’去挤压、剪裁、模仿和同化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所谓的继承与发展。以至于进入新时代,在文化自信意识觉醒的当下,我们仍不能形成捍卫传统中华文化的鲜明立场。在许多领域依然对自己文化心存质疑,西医的绝对权威,中医的医学边缘;体育的宏大气场,武术的夹缝生存;英语的绝对优势,汉语的相对尴尬,都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反映和表现。

时至今日,英语成为了我们应试教育的必须考量,西方医学成为了主宰人民健康的基本手段,体育成为我们民族身体运动主要方式,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消费成为年轻一代的标配。而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汉字、中医、武术、中餐”却慢慢失去往日的荣光,以至于在传承与发展中尽显疲态。进而导致我们无法感受到汉字里蕴藏着的中国智慧,无法体验到中医里“望闻问切”的神奇奥妙,无法体认到“武术”身体运行的玄妙理法,无法品味到“中餐”里酸甜苦辣的味蕾刺激。可以说,现存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渐渐流失“以反求证”的中国智慧,慢慢失去“整体和合”的中国哲理,逐渐放弃“技外之理”的中国思维,慢慢丧失“中华特性”的中国表达。

基于此,我们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一些敬意和温存,少一些歧视和批判,顺应传统文化觉醒回归的趋势,才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所要遵循的基本立场、态度和底线。同时,整体推进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还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定力。对于“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再根本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科学论断,并在深刻理解基础上,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需要改变,哪些是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放弃。以此为理论依据和原则,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特别是对长期处于世界认可度最高的中餐、中医、武术、汉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更应该做出和做到底线的捍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种文化事项的产生与进化都依赖特定的社会环境,并经年累月地服务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拱卫生命的中医中药、怡情养性的戏曲戏剧以及健康促进的传统体育等。它们都是最有利于实现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最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的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抓手。所以,我们提出:切不可有“用一把尺子量天下”的绝对化标准意识和态度来进行阐释、创新和创造。而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涵指导下,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再也不能采用西方“一把尺子量天下”的方法对其进行阐释、发现、挖掘、继承和发展。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段话的深邃意涵出发,我们只有立场坚定地高举“坚定文化自信”旗帜,在对待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创造时,回到文化自信的中华立场中来,才会使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多彩的传统武术文化,丰盈的汉字文化,美味的中餐文化,在文化自信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智慧光芒,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进而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其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从文化的多元价值出发,根本就不存在谁对谁错、谁优谁劣的问题。只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彼长此短或此长彼短价值意义作用的起伏和反转。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种起伏和反转的存在,就一以贯之的去否定和贬低其中的一种文化。“这就像天上之鸟与水中之鱼,无论其本质与形态,全然不同,各成系统,用文化的滤色镜看,东西方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冯骥才语),我们就说鸟的优秀鱼的无能,亦或是鱼的美丽鸟的丑陋。这显然是一件很滑稽的结论。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在看待中与外、东与西,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时,多一些“自我意识”的觉醒,少一些“奉迎拍马”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回归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坚定鲜明,才会落到实处并走的践行通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