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一个大院的变迁——郭玉生
2017-09-30 11:38   审核人:

站在临汾市鼓楼上,向南瞭望﹕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便展现在你的面前,它就是晋南有名气的鼓楼南大街。只见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如果你在夜间观看,红绿灯闪烁其间,看得人眼花缭乱,叫人流连忘返。你再向西南方向望去,远近一座座高楼林立,形状各异,把临汾城点缀得如诗如画。 

顺着鼓楼南大街南行500多米,便与新拓宽的贡院街相接。顺着贡院街西行300余米便到了师大门口,在门口向西望去,迎接你的便是科学会堂了。在这个大院里,北面是图书馆和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投资兴建的田家炳书院,南面是四号教学大楼,东面是化学楼和阶梯教室,中间是巨人广场和喷泉。春夏之际或节假日、重大活动,喷泉喷射出形态各异的水柱、水花、水龙,水雾滴滴,凉爽宜人,壮观不已。当年王昕副省长和省教育厅厅长来师大指导工作时就为大院喝彩过。前些年听说师大要往太原搬迁,人们惋惜地说﹕师大如果真要搬走了,对临汾可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啊! 

看了这个大院,不知底细的人谁能知道它以前是什么样子?就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它会变化得这么快! 

我是1974年秋天从山西省委政治部调来师大工作的(当时叫山西师范学院)。提起当年的山西师范学院建设规模,不用说和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相差甚远,就连县级的普通中学都不如。 

走进简陋的师院校门,一个不起眼的四合大院便展现在你的面前﹕西边是十多间普通土坯瓦房,供图书馆藏借书用﹔南边十多间土坯瓦房,分别被图书馆、武装部、保卫处使用﹔北边十多间土坯瓦房分别为办公室、人事处、中文系使用。其他前前后后若干排土坯瓦房,有的作为教室,有的是领导的办公室,有的则是教职员工的宿舍。就领导干部办公室而言,一个校级干部的办公室,也只有10平米大小了;一间普通土坯瓦房就住有一家三代的人了。而系处级领导的办公室,多数在他的家里。我初来乍到,根本摸不着头脑,得在笔记本上记清他们的门牌号码,才能不乱方寸,不然走冤枉路,找错了人则是常有的事。 

在这个大院靠西边的地方,建了一个照壁,壁上写有毛主席语录,看起来已是十分庄严肃穆了,学院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着这个照壁进行。由于北边、西边、南边的土坯房屋墙壁都用灰色颜料粉刷,远远望去这个大院不像一个高等学府,倒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存粮仓库。现在回想起来可笑之极,而当时确实如此,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个大院虽然很不起眼,但它却给师范学院成就了不少大事。自从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他们现都是各个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则成长为领导干部。它虽是一个普通的大院,但开什么大会呀,周六放映电影呀,新生入学报到呀,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种庆祝活动,各式各样的宣传、动员会、文艺演出等等都在这个大院进行,直到后来建了礼堂,大院的使命才算完成。由于当时的一切活动都是露天进行,学校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每人发一个小板凳,每逢在大院举办活动,小板凳就派上用场,这种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造就了师院一代新人。每逢提起它,师院人都引以为自豪。就在这样一个条件十分简陋的环境下,教学相长,学风甚浓,培养出的师资普遍受到各单位的好评。 

在这个大院里,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因为是土路土院,干旱季节,风大尘多,让人睁不开眼睛。遇到下雨,满地泥泞,有的甚至把鞋掉进泥窝里。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比比过去,看看现在,现在的人真是幸福极了。然而这一巨大变化,来之不易。这一切应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归功于师大历届领导的辛勤努力﹔归功于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与支持﹔归功于临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归功于全市人民的关爱。时代在进步,师大在发展,愿山西师大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郭玉生,生于1940年,山西省左权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先后在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山西省委政治部工作,1974年调入山西师范学院工作,曾任山西师大保卫处副处长、校纪委副书记等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