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师大为我插上腾飞的翅膀——张献明
2019-11-25 17:15   审核人:

1992年5月,我参加了师大专门针对师范学校组织的提前招生考试。一个月后,正当我准回农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时,学校通知我已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了。从此,我与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16年前的师大化学系办公室只有三间小平房但这里英才萃,有许多良师益友。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在水面上翻腾的钠球、第一次使用了电子天平、第一次拉出了漂亮的玻璃丝。20 世纪80年代末,师范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大部分师范学校未开设外语课,太谷师范学校便是其中的所。和大多数由师范考取山西师大的学生样,校时我的外语水平几乎是零,因此外语成为我最难啃的骨头。幸运的是,学校对我们这些从师范考上来的学生给予了特殊的照顾,公共外语系的王海英老师牺牲了晚上的休息时间,义务承担起师范班外语的补课任务。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学起来也更加勤奋,终于在大二时我就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四级的考试。人不应满足于现状,任何时候都是应当有所追求的。大三的时候,我定下了考研的目标,辞去了班里和学生会的职务,紧紧地围绕图书馆、教室和宿舍这三个中心,整天与书相伴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两年生活。尽管如此,我的考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没有被第志愿录取。这时候,武海顺老师、杜黎明老师等伸出了热情之手,主动地帮我联系调剂单位,在他们的努力下,我终于被内蒙古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能够成为一名硕研究生是我大学四年来的一个梦,但是当梦将要实现的时候,我又因学费和生费的问题陷了深深的焦虑当中。此时,又是母校——山西师大伸出帮助之手,同意以委托培养的方式资助我实现我的硕士梦。

士毕业后,我考取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并选择以配位化学中长期争论的Gillard机理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验中不断尝试和创新,终于在2001年结下硕果,从结构上第一次证明了该机理的正确性。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代表化学最高研究水平的《德国应用化学》。虽说这一成果是在中山大学完成的,但我内心深知,这样的重要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在师大期间许多老师给予我的启蒙教育。博士毕业之际,国内的些著名的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向我招手,德国洪堡基金会批准了我的博后研究申请,但我更深知母校——山西师大对我的期待,深知师大化学学科的发展更需要我。来得及与中大同学和老师叙离别之情,我就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返回了母校。从那时起,我的人生又迈入了另一个起点,我的角色也发生了由学生向教师、由导师指导下工作向自己独立研究工作的转变。这时候,又是母校,特别是候晋川校长和武海顺副校长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候校长给我特批了用于实验室建设的经费。为了不影响我的科研工作,武海顺副校长和设备处的老师在40度的高温下为我的实险室建设忙前忙后,经过大家一个月的齐心奋战,实验室初步建成,并于2002年9月开学时投入了使用。那时,我爱人在榆次工作,我一个人在师大工作当时家中只有一张床,没有电视、没有家具。冬天的早晨,6点多钟天尚未亮,我便由家出来,途经校门口简单地吃一点早点便匆匆走进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中午和晚上在校门口吃个大碗面,直到晚上实验室管理员催关门时才返回所谓的“家”。除了备课、上课、读文献、做实验和写论文外,我还得外出做测试,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做学问的不易。有学校和老师们的支持,加之个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努力和科研的悟性,我在博士毕业后的半年里合成了不少新化合物并进行了各种表征,起草了4篇论文。2003年春节来临之时,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之中,此时的我正和武海顺副校长、许小红老师一遍遍地修改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春节过后,我在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5月底又返回了师大。返校后,研究上围绕金属簇(链)基的配位聚合物和原位的配体反应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为:(1)以铜硫簇为结点,吡啶硫羟基和氰根为连接子,合成了第一例十二连接的配位聚合物,相关成果发表于代表化学最高研究水平的《美国化学会志》;(2)发现钴羧基链基的微孔的配位聚合物中去溶剂诱导的由类似单链磁体行为向变磁行为的转变,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3)发现了铜四唑链基的第一例含氰根和四唑的混合价铜分子亚铁磁体,相关成果发表于代表材料科学研究最高研究水平的《先进材料》;(4)发现了一些原位的配体反应,就相关主题在配位化学的权威评论期刊《配位化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

在武海顺校长的带领下,通过我们化材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化材学院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我们建成了分子磁体和磁信息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我们成功地取得了无机化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小木虫网站对2005年全国高校发表在世界化学类最高影响因子论文进行了排名,山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位居第16;2007年无机化学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学科。山西师大和化材学院的蓬勃发展,也使我插上腾飞的翅膀。我由一名博士毕业生逐步发展成为博士生导师,由一名讲师晋升为教授,由一名普通化学工作者成长为《美国化学会志》和《无机化学》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在基金方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山西省基金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博士论文被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被评为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标兵”、“山西省333人才”和“第四届科协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的项目“配位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中的原位配体反应”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项目“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最近,又获2007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师大给予了我学和科学研究的生命,是培养我成长的摇篮, 我将依托于母校这片肥沃的土壤,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师大争光。

 

作者简介

张献明生于1972年7月,山西榆人,1996年山西师范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内蒙古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返回山西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曾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作博士后。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发表SCI论文50多篇,部分论文发表在代表化学和材料类最高研究水平的《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和《先进材料》等期刊。博士论文被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被评为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年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标兵”、“山西省 333人才”和“第四届科协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