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殷殷师大情 拳拳赤子心——马志正
2019-12-12 15:14   审核人:

一株幼苗要茁壮成长,绽放生命的精彩,就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一个人,克服人生难,利成材,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必须有个适宜自己成长的人文环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山西师大,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科研环境,她是我成长的沃土,我陶醉其中,受益匪浅。

适应环境 塑造自己

生物学中,有“适者生存”的理论,佛教中有“随遇而安”的思想。人生活在地球上,你不适应环境,就要被环境淘汰。作为个体来说,适应环境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这个过程的见证。

1962年由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山西大学任教,由于山西大学地理系停办的原因,原地理系大部分教师被寄放到山西省农科院新成立的综合考察研究所,我由以教学为主转为以科研为主,开展了五寨县综合考察与规划工作。正当我再接再厉准备深到洪洞县进行进步的考察与规划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耽误就是10年。

改革开放后,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三尺微命的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山西师大。本想重操旧业,主讲《世界经济地理》,把久违了的科学研究重新捡起来。不久进行课程改革,把《世界经济地理》与《世界自然地理》合并成一门《世界地理》。后来,省领导决定师大地理系要突出水、土、气重点。我由人文地理学专业,改成农学专业,开始讲《农田水利学》、《水土保持学》等课程。再后来,讲授地貌学的老师因工作需要离开山西师大,我改教《地貌学》。为了加强学生自身的自然地理学基础,增开了环境与沉淀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这样来, 我又由原来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转为自然地理学专业。自此以后,因教学的需要,我主讲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概论》、《自然资源生态经济分析、《灾害地理学等课程。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我体会到地理学必须用自然地理学的方法,走人文地理学的道路理统一起来,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于是,我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开始讲授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历史地理黄土高原环境演化、《土地管理概论》、《土地经济学》、《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和《旅游学景观文化》等课程。粗略统计,前后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余门。

山西师大特殊的环境让我有机会成为一个被学生称为“万金油”的教师,在这里,我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而且拓宽了知识面。更多的学生亲切地称我为“四多先生”、“活字典”,即读的书多,跑的路多(考察的地方等),讲的课多,脑子想的问题多。

抓住机遇 拼搏前进

记得有一次,省教委在学校外专楼二层会议室开会,就是否把山西师范大学迁到太原征求师生意见,到会者一致认为要把学校迁到太原,而我则认为,在临汾办学是有诸多不便,工资、教职工福利也比太原低。但在临汾有在临汾的好处,可以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干出有声有色的成绩。

临汾远离省会,科技交流不便,山西许多省级学会,不愿请师大人做常委或常务理事,因为开半天会来回也要两天,既费资金,又耗时间。但是临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祖文化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远离省城,恰好是古都的辐射远端,原始自然环境优越,是个学习、科研的良好环境,这是机遇。师大这样的环境,培养了每个人的继承和创新思维,对学校、对个人都不无裨益。

处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环境中,我从科研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探索、寻找,发现了大同盆地北区火山群、临汾赵店动物群并给村动物群增添了老虎种,开创了山西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研究的先河,继而又利用科学的交叉优势,撰写了《恢复生态学的对象、任务、内容》、《土壤地质学——土壤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属性和意义》。由此开始承担和主持了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和多个横向课题。结合科研,我先后合著了《自然环境与农业、《黄土高原地貌、环境、灾害》和山西地貌与第四纪参编了《中国区域土壤学》、《自然科学基础、《中国万分之一地貌图西安幅》、《中国百万分之一地貌图太原幅、《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和《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等书籍。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先后撰写了《尧陵环境背景研究》、《尧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舜耕历山在洪洞考辨》、《介子推隐居在翼城绵山》和《黄土地与黄土地文化》等论文。为经济建设服务,撰写了《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临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山西省土地利用的利弊条件》、《山西地质地貌环境与土壤资源的关系及对农业的影响》、《晋西“三北”防护林区地资源潜在承载力的研究》、《山西农业的根本出路》、《晋西北生态演化过程与国整治战略方向》、《临汾经济开发次创业构思》等论文。随着阅历的增长,最近介旅游产业,除参与省内旅游规划项目外,还撰写了《为临汾旅游发展支招》、《旅游景点的筛选和命名》等文章。粗略统计,几十年来共撰写论文百余篇包括部分合作论文,而这些论文的写作过程大部分是在野外实践或教课过程中,有灵感,抓住机,就着手撰写。更重要的是要挤出时间,奋笔疾书。总之没有拼搏的思想,很难完成任务。

热爱师大 奉献师大

在庆祝《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20周年纪念会上,我的发言是这样结尾的: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就不会爱护自己的家庭不珍惜自己的家庭,就不会珍惜自己的单位不珍爱自己的单位,就不会真正珍爱自己的祖国,这为无数有志之士所证实。我们生活在山西师大就要珍爱她。这番话是我在山西师大工作30余年的心里话。

初来师大,正赶上我国华北陆块地震活跃期,在邢台地震后,接连发生了唐山地震、辽宁地震。中央特别重视,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了“群测群防”的措施。在校原来土法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经学校同意,我组建了“山西师大地震台”,最多时工作人员为三个,实行三班倒,昼夜监测,为全校师生站岗放哨。1989年,侯马发生5级地震后,学校里一些学生回了家,部分学生站在大操场不敢回宿舍。陶本一校长去我家找我问情况,我给同学们这样讲“什么道理也不用讲了,现在我的老婆和孩子都在家里睡觉,不信你们去看。”我现身说法,消除了同学们的疑虑,稳定了学校的人心。1993年,我牵头进行了山西陆块发震规律的研究,在同年的晋陕豫三省地震联防会议上提出1991年开始,山西台背斜进了地震的平定期,并且是平定期中的平定幕,不会发生大于5.5级以上地震。至今已过去15年,这一预测还算可靠。2003年,由我牵头,预测了洪洞甘亭地震。地震发生后,我由震中回校,当时的校领导秦良玉、侯晋川找我问未来预防措施,我回答说不可能是“双震型”,我还是比较肯定的。后来证实是个孤立地震。

1986年夏,学报编辑部主任尹世明老师,找到我与高仁恒,让我们两个筹备出版《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经多方奔波,学校同意留下两名应届毕业生和我们一起工作。约到了兄弟院校名师和我校有名教授的稿件,于同年出版了《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号。自那时开始,不管我在学报工作与否,我都把《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视为我怀抱中的“婴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的成长。所以在庆祝它20岁生日时,我发表了那番肺腑之言。

在山西师大取得硕学位授予权之前我校地理系(现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就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也自那年开始,地理系就开始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由肖树文教授牵头,申请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点,肖教授退后改由杨述贤教授牵头申请人文地理硕士点。我积极参与了这一申报工作,先后跑过北京、东北、上海、南京、兰州均未如愿。1997年,又改为由我牵头申请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点,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拿到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我系开始招收第一届有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了10届。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使地理系的办学层次上了一个台阶。

不懈努力 总有回报

从传统的儒家到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佛教都提倡“克己”,我们共产党人,讲究的是道德修养。不论怎样说都是要从我做起。不要贪、怨、恨,而要看准目标不懈努力。

回想在山西师大工作的岁月,我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本领大,但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承担和参与的工作尽了自己绵薄之力,而山西师大却给了我丰硕的回报。

我来山西师大时,不过是个工作了十几年的助教。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正式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我较早地晋升为讲师,较早地解决了夫妻多年两地分居的问题。当时学校住房紧张,分房要打分,我因为论文得奖多,得分高,和我校一些老同志一起搬进了学校新建的四号家属楼。5年后的我又顺利地被评为副教授。在此期间,我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并有一些成果获奖,如承担的《中国百万分之一地貌图编制研究,获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其中西安幅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遥感综合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太谷县农业资源与农业规划》,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陆地卫星相片太原幅自然条件目视解译系列图》,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山西省自然地图集,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五台山环境背景值研究和《大同盆地地质地貌》,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由于以上成果,党、人民和学校给了我很大荣誉,曾获得学校科研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校“三”模范、省“三”先进个人,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曾宪梓教学基金三等奖,同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被聘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天地生组成员,1997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城环系第四纪地质博士点(构造地貌与地质灾害研究方向)指导小组成员,同年被聘为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获尧都区防震减先进个人奖。1997—1999年和2001—2002年次获得山西省地震防震灾先进工作。经过与城环学院同人的一起努力,于1998年终申请到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因带研究生延聘到2002年秋退休。

在山西师大这段时间里体会最深的是,生命是娘给的,本领是后天学的。要想发挥个人的作用,必须有个适的环境,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近理想的标,才可能得到一定的回报。

珍惜夕阳 挥洒余热

人过六十,虽然中国社科院陈荷夫说事少人闲,又是一个“智力爆发期”,但毕竟是年老体衰。我除继续“反哺山西师大,担任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协会会长,给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部分课程外,还选择了与自己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主要进行一些地震室内研究、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工作,反馈社会。发表了《论山西古迹文物整修和保护的思路》、《陶寺古城邑衰亡原因初探》、《血染的红崖——黄崖洞丹霞地貌初步研究》、《洪洞古历山文化的源与流》等数十篇论文,编印了《洪洞古历山》、《古青龙山》和《古稀笔》等小册子,参与并主持了《洪洞古历山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翼城县古绵山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虎头山旅游区控制性概念性规划》等近10个规划。由于以上工作,2003年被评为山西省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临汾市评为防震减灾先进个人。2005年被学校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省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协会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我为山西立新功”突出贡献奖。2007年被临汾市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协会评为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先进工作者;同年被山西省教授协会授予“科教兴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荣誉我得了,彩头我沾了,但追问这些成绩是怎样来的?凡是有感知、有良心的人都知道,这些荣誉,不仅属于个人,而且是属于山西师大的,是属于山西师大同人的。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教学环境中,我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巨大支持与关怀,使我深深地眷恋着可爱的师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懂道而不豫,奋发而图强。中华民族有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山西师大成就了我今天的辉煌与成绩,我愿竭尽余生之力,奉献师大,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祝山西师大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

马志正,生于1937年,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74年调入山西师大。曾任地理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区域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校防震减灾副总指挥、地震办公室副主任、《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理科组组长等职。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