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理念和方法
2020-06-24 11:32 陈德安  审核人: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专业硕士学位点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199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2005年已招收1142名学生。毕业828名,20人报考博士生,18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考博录取率达到90%以上。2002年,5名毕业生全部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统招博士生,考博率达100%。其余10名毕业生被分配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均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由于该点培养的研究生素质和水平较高,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日益提高,因而每年报考该点的生源不断增加。如2002年有26人报考,10人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前5名被录取,其余5人均被转录到其他大学。

山西师大地处临汾,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其办学条件和设施亦称不上一流,那么,为什么教育史专业硕士点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该点根据自身的优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和做法:

一、公平公正讲原则,择优录取招新生

该点在每年研究生招生报考前,对该点进行宣传和介绍,使考生了解该点的专业方向和学科特色,积极报考。1995年刚招生时,报考人数只有5人。从1997年起,每年报考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均在20人以上。生源最初仅来自山西本省,现在已扩大到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等省市。生源充足,就有条件优中选优,使新生的入学质量有了可靠保障,为入学后教育培养其成为优秀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该点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秉公办事的原则,坚持为国家录取优秀人才的原则,坚决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抵制不正之风。我们以国家统一考试的总分占85%,以复试(包括专业课的笔试和面试)的总分占15%来计算各考生的成绩,然后对德、智、体和培养前途进行全面考核和衡量,择优录取。这样,就保证了新生录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了个人的感情因素和暗箱操作,使考生感到公平、公正、公道,对该点产生了很强的信任感,因而,有些考生连续报考,甚至有的连续4年报考,最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二、培养方案详细定,培养目标严执行

研究生入学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各种规定,根据国家新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参照兄弟院校教育史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经验,该点详细制定了本学科专业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方案,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和安排、培养方式和方法、社会调查考察、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工作与要求、导师和任课教师、专业学位课程内容提要等。

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经过三年的教育与培养后,在德、智、体诸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要培养他们成为符合什么样规格的人。具体地讲,在德的方面,要求研究生要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上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努力为人民服务,有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绝对不允许参与有损祖国尊严和荣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危害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的活动。要求他们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地遵守校纪校规,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求他们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尊敬师长,团结同志,热情待人,文明有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勇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总的来说,要求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到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重,立志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在智的方面,也就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研究生要掌握教育史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门学科和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与新进展;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资料;要具备从事教育史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能力。要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和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学风;要具有诚挚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写出的文章和论文要有创意、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在体的方面,要求研究生具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培养目标在新生入学时就要给他们讲清楚,要求他们认真学习领会,而且要经常讲,经常督促考核,使师生形成共同的理念、奋斗的方向、行为的准则。各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设计与进行,都是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

三、学科方向显特色,科研育人互促进

研究方向是一个硕士点在某些学科领域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的发展优势,是一个硕士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特色。研究方向又是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研究方向上知识不断地创新和科研成果不断地产出,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史学科点已有三个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即道家道教教育思想研究、儒家教育思想研究、美国教育史研究。其成就和特色如下:

1.道家道教教育思想研究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研究道家道教教育思想能填补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空白,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该点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道家的教育与教育思想”的研究,课题组共撰著和发表论文50多篇,1995年底结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评价为“填补了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首创性”、“把道家道教教育思想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1997年出版了专著《道家道教教育研究》。此书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和2001年,该点主持了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正在编撰《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四卷本。该书第一卷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初稿60多万字已经完成,计划2006年出版。最近,不断有研究论文在《中国道教》、《教育史研究》、香港《当代教育》杂志上发表。又有《道教教育观与儒道学习观研究》一书问世。该点购置的道家道教文献资料齐备,道家道教教育研究在全国已独树一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2.儒家教育思想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教”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的一面。其实,儒家的学习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因而,该点以研究儒家学习思想为主要特色。这对于借鉴儒家学习思想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八五”和“十五”期间,该点主持了山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学习思想史研究”,现已发表50多篇论文。另外,本方向所发表的《董仲舒的人性四品论》、《孔子是我国第一位文物考古学家》、《大同思想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汉儒的教育思想》等论文,廓清了学术界在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在日本、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3.美国教育史研究

该点从事的美国教育史研究,特别是当代美国教育史的研究,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对中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如何适应面临的新形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十几年来,本研究方向共承担了5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特别是在中美高等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重视。论文《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加强高等师范教育》获得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阅示和国家教委师范司的表扬。目前,正在撰著《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一书。

总之,该专业硕士点具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创新之处较多,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点注重将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道家道教教育研究》一书出版后,用它充实和扩大教学内容,把它作为研究生选修课的教材。经过6届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道教教育观与儒道学习观研究》一书,就是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任课老师不断将学科方向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不仅讲授它,而且发给研究生评头品足,分析优劣,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二年级起就参加该点所主持的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三年级撰写学位论文,选题全部来自导师的课题,要求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研究成果要具有学科前沿的学术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科建设具有创新的意义。自1995年以来,历届研究生共发表论文55篇,其中国家级9篇,省级46篇,有1人获“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人在“山西省第六届‘兴晋挑战杯’高校师生科技作品赛”中获奖,1人在“山西师范大学首届‘创新杯’青年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二等奖。所以,研究生毕业时,都具有了较好的科研能力,他们的科研成果也进一步坚实了该点的学科方向。这样,学科方向的巩固、发展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四、课程设置厚基础,教学改革强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是:“(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三)一门外国语。要求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该点严格按照国家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强化研究生系统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的思想指导下,给中国教育史专业研究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国革命和建设史54学时,马克思主义哲学54学时。外语课216学时。专业基础课:教育基本原理54学时,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72学时,中国教育制度史72学时,中国教育哲学史72学时。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144学时,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108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72学时,中国伦理学史72学时。选修课结合学位论文任选12门,课程为:道家道教教育史54学时,中国学习思想史54学时,近现代教育名著研读54学时,中外比较教育史54学时。调查与实践课包括:道家道教文化考察、大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改进、参加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教育实习课为给本科生讲授和辅导中国教育史36学时。

该点强调在三个方面给研究生打好专业基础:外语基础、古文基础、教育史专业理论基础。

外语不仅是和国际友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同时还是现代人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该点给一年级研究生每周安排6学时学外语,要求他们在一年级时,外语必须通过国家学位外语考试,达到国家六级标准。二、三年级继续抓紧,毕业时,达到能读、听、说、写、译外文书刊资料的水平。由于狠抓研究生的外语学习,有的研究生毕业时达到了国家八级标准。考博时,一般都获得优良成绩,有的高达79分。有的考取博士生后,学校决定其外语免修。

古文阅读能力是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该点开设了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必修课和近现代教育名著研读、古代汉语等选修课。在讲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课的时候,结合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尽量给他们讲解原著,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礼记》、《春秋繁露》、《论衡》、《颜氏家训》及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的大部分原著,都教学生细细读过。这样,提高了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对教育家教育思想的领会也就更加深刻。该点还经常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古籍部,查阅经、史、子、集等线装书,帮助他们熟悉古籍,认识繁体字。他们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选题于道家道教教育思想研究的课题,必须查阅《道藏》、《藏外道书》等影印本。这些书没有标点符号,而且还有许多俗体字、异体字,必须狠下工夫,一字一句啃读多遍才能理解。所以,经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训练,研究生毕业时,基本上都过了古文关。

该点非常重视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新生有的来自教育系的毕业生,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相对较好,但有的来自外语或其他专业,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相对薄弱,特别是教育史方面显得更差。为了弥补这一重要环节,该点给研究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教育史。强调研究教育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还开设教育基本原理必修课和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理论选修课,进一步充实和扩大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范畴和概念,拓宽和加厚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硕士点以中国教育思想史(儒、道教育思想史为主)为专业学科主攻方向,要求研究生必须系统掌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点开设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中国伦理学史等专业必修课程,让研究生系统学习自古至今许多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与理论。在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每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内容,并教他们阅读大量原著。要求他们对儒、道教育思想做出比较,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找出继承性的共同的要素和创新性的相异的地方。这样,他们就系统、深刻地理解了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不同特点,它对社会、政治和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与规律。研究生学习中国教育思想史,体会到通过对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审视,可以更好地观照和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智慧的源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由于该点培养的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系统扎实,所以考博均取得了优良成绩。

该点积极地推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以培养能力代替纯知识传授。改变过去教师上课传授知识、学生背诵知识、期终考试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该点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该点先后开设了中国学习思想史、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基础等选修课,对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教育家的学习思想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析。这对于研究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满堂灌”、“填鸭式”,而是让研究生自习教材,评析内容优劣,对写得不好的部分重新编写提纲,进行改写。课堂上师生进行讨论、切磋,有时为修改一词,大家甚至苦思冥想,争论不休。教师的任务是突出重点,讲清内容,启发诱导,辅导答疑,肯定学生的卓识,修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教学,师生都处于积极、活跃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研究生必须学会学习,在下面得事先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积极思考,评析优劣,提出疑问。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解决不了,下课后就积极查找材料,争取下次给予学生满意的回答。这样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多种书籍,介绍或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评析水平,要能答疑解难。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发展。这样的教学,研究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思想活跃,感到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作用很大。

该点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他们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要学会计算机的应用,要亲自查阅各种古籍资料,自己动手写摘要、札记、文章和论文,亲自到野外实地考察,到大中小学进行学习调查,在本科生中进行教育实习,给学生讲课和辅导,参加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等等,这些都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撰写,更是培养他们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该点非常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研究生,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希望。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我们从事教育史研究,必须在知识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必须在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才能推动这门学科前进,才能使这门学科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教育研究生,要创新,必须对“旧”有详细的了解,熟知它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必须具有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写作水平。这就需要认真读书,详细调查,知识丰富,学识渊博;需要独立思考,慎思多思,勤思精思,苦思冥思,只有思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才能获得超出常人的见解和成果;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囿于俗见,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勇气和品质。要求研究生做作业,写文章,必须有新的创见,在所研究的领域能前进一步;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反对假大空,拼凑抄袭,因循守旧。特别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选题来自导师的课题,要具有原始创新的价值,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意义,要达到出版或发表的水平。该点把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的讲话——“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泼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作为师生做人、治学、创新的座右铭。

该点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教育研究生,竞争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重要法则。当今,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竞争型的人才。该点鼓励研究生要勇于展现个性,勇于标新立异,勇于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生参加学校和省里组织的一些科技竞赛活动,如山西师大“创新杯”、“读好书”、省里“优秀硕士论文”评选活动、“兴晋杯”作品评奖活动,都获得了好的名次。在考博中,他们都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取胜的竞争精神。他们凭借自己的优良成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该点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信息量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团结协作,集体攻关,才能在某些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过去少数人单独关门研究的现象和形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少数的个人不可能掌握大量的信息。所以,教育研究生要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情感和精神,具有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能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心民族的利益。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个人主义,顾全大局。学会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胸怀坦荡、诚恳对人;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和谐合作,共同发展。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赵会可,在严寒的冬天,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一名落水女学生,事迹突出感人,被华东师大嘉奖为“优秀研究生”,获特等奖,又被上海市嘉奖为“优秀毕业研究生”。

衡量一个硕士点水平高低的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该点在加强学科研究特色,提升学科研究水平的同时,又在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作者简介:

陈德安,生于19396月,江苏省如皋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教育史研究生毕业。曾任山西师大历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山西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合著著作10多部。曾被授予“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模范干部”等荣誉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99月主编的《道家道教教育研究》获教育部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