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木铎金声 >> 正文

我的科研历程
2020-06-24 11:34 杨述贤  审核人:

我从事科研工作40余年,原计划在退休前写一本专著,或出一本论文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夭折了。现在退休了,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对40年来的科研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把它整理出来,奉献给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志,以资参考,也算是回报国家、母校及各届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科研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我从事科研是从大学二年级(1958)开始的,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也是教育战线从封闭的学院式向社会开放式的变革时期。此时,党中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全国高校教职员工纷纷走出校门,投入到“大跃进”的洪流中,使高校教育与科研同祖国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促进了高校教育与科研的改革。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与科研改革由一个倾向走向另一个倾向,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尽管如此,但对当时的故步自封、右倾保守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对破除迷信,敢于探索、创新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研究、温榆河流域(北运河)规划和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地域分工的课题研究任务。接受任务后,不怕苦,不怕累,走出校门,深入实际,跋山涉水,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研究和讨论,先后圆满地完成了上述3个课题,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例如温榆河流域规划方案向北京市都市规划院汇报后,他们高兴地表示:“你们编制的规划方案与我们的思路不谋而合。”并语重心长地说:“起初我们不相信你们,现在我们服了,让我们共同合作来完成吧!”后来与他们合作,进一步完善了规划方案,并向当时主持北京市工作的万里市长作了汇报,万里市长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地域分工》课题是承担国家经贸委的一项研究课题,我任组长,承担后与其他两位同志同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工作,搜集大量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全系科研大会上作了汇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之后,四年级的同学还特邀我给他们作专题报告,开创了北师大地理系低年级的同学向高年级同学作学术报告的先例。土地利用研究课题也得到了北京市规划院的认可,并把此项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以上科研成果的取得,对我毕业后敢于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并且在科研中敢于探索增强了信心,奠定了思想基础。

196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西财院任教,承担经济地理(生产力布局)的教学任务。当时的教材统一使用“人大”编的版本,与具体专业有所脱节。后来我与另一位同志合作,针对各专业不同特点自编了经济地理教材。另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山西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走向不够了解,产生了讲授山西经济地理的想法,但是没有相关的教材,只好自己动手搜集资料编写,经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山西经济地理》自编教材,并开设了这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这是我大学毕业后,走上新的岗位的第一项科研成果。

1971年财经学院“斗、批、改”,撤销下马,我被下放插队,离开了高教战线,当了“五七”战士,教学科研被迫中断。两年后,即19737月调到山西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重新回到高校教育与科研战线,又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了,心情非常愉快,并暗下决心,要好好工作,回报社会。到师院后不久(1973年冬),承担了国家“六五”期间重点课题——“中国农业地理”(山西部分)的课题研究。承担任务后,到昔阳等几十个县和大寨等上百个大队进行农业地理考察,走访劳模,与干部、群众座谈,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研究,在1975年与其他几位同志合作撰写了60多万字的《山西农业地理》专著,内部出版后,分送中央领导。有关领导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获得省教委、科委“学大庆、学大寨”优秀成果奖。

1974年为迎接在昔阳县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学昔阳会议,地理系受陈永贵和昔阳县县委委托,承担了昔阳县土地利用调查的科研任务,主要任务是用形象生动的地图形式直观地反映昔阳县学大寨改天换地的成就,让与会者、参观者一目了然。我和张维邦同志率领毕业班的学生和十几位老师奋斗半年,踏遍大寨和昔阳的山山水水,用万分之一的地图编绘出大寨和昔阳全县及各个乡村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用地图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昔阳人民学大寨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就。该成果得到了昔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并把它挂在昔阳县政府办公室。

1978年全国提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的科研任务,1979年省农委确定在太谷县进行试点,并委托师大地理系承担,地理系又委托我和肖树文同志负责。我主要承担土地利用调查研究。这项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是一项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它的指标体系、技术规程可以说还是空白。研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确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以及技术规程。为了创建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我带领几位老师深入农村调查访问,从中总结出广大农民几千年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如在丘陵、山地修梯田,建沟坝地、旱平地、垣地、坡地,在作物种植上实行林粮、林草间作……在水资源利用上形成了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之分……经过整理、分析研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利用这套全新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程完成了太谷县土地利用调查研究课题,并开创了我省土地资源研究的先河。其成果在1980年获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农委农业区划委员会和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在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时吸收了太谷县的经验。

同年,国家农委提出在全国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山西省在农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土地资源调查组及技术指导组,我被聘为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指导组顾问。为了搞好我省土地资源调查,首先建立适合我省的土地利用现状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受省农委委托,我和另一位来自省林业厅的同志承担起草我省土地利用现状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我们紧密合作,奋战十多天,顺利完成了我省第一部土地利用现状指标体系及技术规程的编写任务。规程完成后,先后在吉县、永济、闻喜等县作了试点。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几位同志一起修改、完善,形成了我省第二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同时,分工执笔编写了我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培训教材。在省农委的组织下,展开了我省各县的土地资源调查。我与其他几位顾问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成果的验收,为我省土地资源详查付出了努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的同时,为了尽快掌握全国土地资源状况,国家农委和科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承担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的编制任务,山西省部分由师大地理系承担。师大地理系委托我负责并任全国编委。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其他同志共同合作完成了山西省1100万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及说明书。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土地利用的研究方面,我还先后受省土地局的委托,承担了翼城县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和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课题,均圆满完成,并通过鉴定,获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立国土局,强化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区域规划工作。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我的科研重点由土地转向区域开发研究。区域开发研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发挥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学科优势最好的研究领域。同期,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并与国家建委(当时国土机构设在建委,后改设计委)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发挥地区优势研讨班”,并召开了中国经济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历时一个月。我受省政府委托,代表山西参加了研讨班和学术会议(每个省选35人参加),并在学术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由于国家国土机构的设立和全国国土经济学会的成立,我预感到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也急需搜集、整理综合性国土资源,以便给省、地、县开展区域规划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返晋后,我建议省里尽快成立国土经济学会,并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开展我省国土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在我的倡议下,省国土经济学会很快成立了,我担任副会长并组织编写《山西国土资源》一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5年完成了180万字的一部综合性巨著——《山西国土资源》,开创了我省,也是全国国土资源编写的先河。《山西国土资源》的问世,引起了国家计委的高度重视,1985年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从此,全国自上而下相继编辑出版省、地、市、县国土资源,国家计委也编写了《中国国土资源》。

1985年全国的国土规划开始组织编制,各省市国土规划试点相继展开。河津铝基地国土规划和晋东南国土规划研究确定为国家国土规划的试点,同时也是山西省的试点。我受省计委委托承担了编制山西省河津铝基地国土规划试点任务,带领地理系十几位老师,在运城地区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下,共同努力,历经一年,顺利地完成了我省第一个区域国土规划试点任务,开创了我省国土规划的新纪元。规划成果由全国著名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清晰,基础资料翔实,结构相对完整,重点比较突出,是一个方向明确、简明扼要、有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的国土规划,对开发型区域国土规划制定有借鉴作用”。国家国土局局长陈鹄代表国家计委参加了评审会,他对该规划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该规划做得很好,有一定的特色,有很多创新之处。”国家计委、国土局总结国土规划经验时,吸收了河津铝基地规划的经验。广东省国土厅还把河津铝基地国土规划的经验、基本方法和规划说明作为他们的培训教材。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出版的《基层国土规划编制的方法》一书也引用了河津铝基地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1986年河津铝基地国土规划试点完成之后,山西省计委组织人力编写山西省国土规划的编制,我负责总体设计。完成后又分别承担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以及左云县、翼城县的区域国土规划的课题研究,都圆满完成,通过专家评审,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采纳,为地方经济建设、国土开发、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到了指导作用。

为了适应全国区域规划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倡议并积极策划当时正在筹建的山西经管学院成立国土经济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为此,特聘北大、人大、北师大的几位老师做客座教授。这一想法与国家计委国土局局长交换了意见,他表示大力支持(当时全国尚无此专业)。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筹建中途夭折,至今深感遗憾。时隔几年,虽在师大地理系增设了这个专业,但全国各省都相继建立了类似的专业,已失去了率先发展的良机和优势。

区域规划在我国开展较晚,不仅人才缺乏,而且理论研究更加薄弱,我国我省区域规划蓬勃发展的形势,急需加强理论研究,进而指导规划实践。另外,我在与政府多年合作承担政府委托的科研任务中,深深地感到高校科研与政府决策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为了使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能进入政府决策中,在我的积极努力和师大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与省计委联合创建了山西省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开创了我省高校与政府联合成立研究院、所,共同合作搞科研的先河。研究机构成立后积极开展研究,从国土资源编写、区域规划编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参与省计委“九五”、“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都与省计委密切合作,且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能进入政府决策层,为政府所采纳,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弹指间,这些已成往事,但庆幸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述这些成果不仅代表着我的辛勤与汗水,更代表着我对山西师大、对祖国、对社会的一腔热忱!愿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杨述贤,生于1935年,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分配到山西财经学院任教。1973年调入山西师范学院任教至今。曾任地理系副主任、主任,山西省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西省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