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稿
 师大记忆 
 木铎金声 
 我与师大 
 校友来稿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回忆 Memory >> 校友来稿 >> 正文

刘作宏:忆童年、故乡情汇集
2021-02-24 08:57   审核人: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我的故乡是朔城区神头镇神西村,她位于洪涛山脚下,桑干河北岸,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按过去说法,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现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涓涓细流已不复存在了。虽然山还是过去的山,但水已不是过去的水了。

说起洪涛山,大家都熟悉,她位于朔城区和山阴境内,呈东北——西南走向,属阴山山脉,山岭纵横,峰峦叠嶂。山上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山峰高低起伏似洪波涌起而得名。

再说桑干河,旧作桑亁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桑干河畔,千顷良田,绿草如茵,牛羊肥美,水天一色,好一派江南风景。神头海是桑干河的水系源头,源源不断的泉水流入河中,构成了一幅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优美画卷。

夏天,雨后天晴,洪涛山顶峰云雾缭绕,犹如仙境,正是我们爬山的好时机。我们与小伙伴约好捡地皮菜和摘摘麻花,摘麻花是农村人吃炝锅面的必备调味品,色香俱佳,余味悠长,我们把爬山摘摘麻花作为最大的乐趣。不到山顶非好汉已经根植于我们幼小的心灵。爬到山顶就可以尽情地歌唱:一座座山一道道梁,我的故乡……,一排排房一坡坡地,真美丽……,一条条河,一泉泉水,清澈见底……”。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老城方向,蛇形天路,令人神往。

我的故乡神西村位于古镇神头村西,因此而得名神西村。地处桑干河的上游,地理环境独特,水源充足,也有神山秀水之美称。确实,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水清草绿有稻田,鸿雁展翅鸟飞天的景象。

 

我们年幼时村前就是一块湿地:溪流小桥、牛羊水草、,鱼虾野鸭、近处的袅袅炊烟和远处的鸥鹭,在朝阳映照之下温暖明亮。常常想起在艳阳高照的盛夏时节,课前、课后,我们一伙孩子们,光着脚丫子在这里尽情嬉戏、追逐、玩耍,没有烦恼忧愁,唯有欢歌笑语,唯有自由相随。

我不记得小时村里的桃树、杏树有多少,只记得桃林茂密,杏花灿烂。特别是到了收获鲜桃和黄杏的季节,用担子挑着满箩筐的桃和杏的村人不计其数,在我的记忆里,真是桃的世界,杏的海洋。我真想让时光轮回,把我带到儿时,再仔细品味原汁原味的仙桃和黄杏。

更难忘儿时中午放学回家,要爬一条长坡,站在坡顶回望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真有青青河边草,绵绵有欢笑的感慨。和小朋友们约好,快速吃过饭,一定要尽快回到那块属于自己,尽情分享自由快乐的地方。

很多年过去了,这里出过多少各行各业的精英,村人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人才济济,绝对名不虚传。至今记得有一户人家过年时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上书:洪涛山下知识院,桑干河畔春满园,横批是满园春色,让人思绪飘飘,好不羡慕。

故乡的山,犹如父亲的脊梁,坚强有力;故乡的水,犹如母亲的乳汁,馨香甜美。始终让我魂牵梦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无尽的智慧,把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我家的枣园


 

洪涛山下本来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望无际的神海湿地和成群结队自由觅食的水鸟,给人以恬静,幽雅的感觉。再加上山洼间的一片枣林,犹如沙漠里的绿洲,更加引起了闲情雅兴之人对美丽乡村生活春的遐思,夏的眷恋。这里就是我家的枣园所在地。     在国庆节前后,远方的客人顺着公路旁的牌子:“神西村欢迎您”,径直向洪涛山的山底前行。路上的行人也都热情,好客,你随时向他们询问枣园的具体方位,他们都乐意带你前去,并一路为你介绍枣树的来源以及大枣的特点,让你感觉内心愉悦,不虚此行。难怪有人夸赞说:“小山村中人虽少,男女老少素养高,借问枣园何处找?老人儿童皆向导”。在沿路两旁还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庄稼和地顶头生长的荆棘,一切似乎都说明这里的土质坚硬,水源不够充足。枣树怎么能够生长呢?到过这里的人心中充满了疑惑。

一路向北,到了洪涛山的脚下,就会看到一个路牌:“神西村壶瓶枣采摘园”,因为枣的形状像暖水壶的瓶胆而得名。不远处就有一处院落,在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幽静典雅,让你不由得赞叹:“世间原来真有世外桃源和花果山的存在。”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这片醉人的风景。

 

壶瓶枣园是在洪涛山的一个山梁上,两边是都是沟壑,即使在下大雨的时候枣园也不易被雨水冲毁,枣树怡然享受着大自然的滋润,静候游客的来临。

神西村 “壶瓶枣”是2008年从晋中太谷县引进的,村领导通过对枣树的生活习性、抗旱能力、后期保养、枣的产量、大小、肉质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全面考查,觉得这种枣的各项指标是适合在这里种植的,大枣树果然不负众望,不久就结出了深受客人喜欢的果子。现在园内打了水井,水源充足,枣树更能很好的生长。

园内大约有30多亩枣林,每到夏秋之交,枣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树上的枣个头大、圆润光滑、肉质鲜嫩、香脆可口,深受游人喜欢,凡是来过的人,都觉得亲身体验要比想象中的好得多,而且这里花香鸟语,绿树浓荫,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园内的枣树要想来年长的匀称美观,每年冬天都要对树枝进行合理的修剪,呈现“垂柳型”,留哪一枝,剪掉哪一枝,并不是随意的,也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果断的抉择,修剪的好,有助于枣树的生长,使果实个大、肉厚、味甜。有的枝杈长的高了,枣不便于客人采摘,枣园内配备了高凳子和铁勾子,帮助客人摘到自己心爱的大枣。来采摘的客人到处是欢声笑语,嘴里不停的说:“看这个枣有多么大,,真喜欢……”,“你尝一尝这个枣,真嫩呢”,“你在哪儿?我怎么找不到你了?”“真好,下次多带点人来”……,欢快的吆喝声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不停的在山间回荡。枣树知人性,听着听着,油然而生一种欣慰,也为客人尽情享受快乐的心情而高兴。

在采摘园内,有农家乐饭店,这里既是客人休闲、放松的场所,又能给客人尽情享受农家小吃独特风味的机会:土豆、腌菜、苦菜、杂各等,让地道的农家特色和枣园的美景伴随客人度过愉快的一天。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回家的时间了,客人们回头望着这天堂仙境一般的去处,真有点恋恋不舍。大家离开采摘园,并约好过几天再来这里进行下一次重逢。

 


我们的幸福大家庭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人口众多,但婆媳之间、弟兄之间、妯娌之间,都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商量,相互之间从不攀比贫富,都懂得唯有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这个大家庭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所以大家都过的一年更比一年好。

这得益于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训是:“做事谨慎,勤于持家;严于律己,善待他人;甘于吃苦,拼搏进取”。在家训的指导下,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个小家庭都过得红红火火,幸福安康。

我们小家庭这一脉到了我这一代,五男一女,兄妹六人。我是排行最小的,人们称我老六。这么多弟兄,就我一个考上了学校,离开了故乡,别的弟兄都在村里安心务农,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固定的人生轨迹,没有怨恨过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张扬过自己的个性,但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我的父亲是一位有十来年部队生活经历的军人,在大同老城当的兵,他常跟我们说是傅作义将军的42团部下的连长,他有文化,字也写得好,年轻时很受部队的赏识。据我父亲跟我们说,在傅作义将军投诚起义的前两个多月,我母亲让别人给我父亲捎口信说,能回就回来看一看吧,快要饿死和冻死了,我父亲比我母亲大十岁,当时我母亲只有14岁,白天没有吃的,晚上没有盖的,在炕上烧的是麦糠,盖得是席子,冻的绕炕跑,隔壁邻里的奶奶们说:“孩子,你受苦了,如果不嫌弃的话,你晚上就跟我们睡一个被窝吧!”。就这样,可以说,我母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命,过了一段时间,我父亲回来了。不久,傅作义将军的部队起义了,我父亲就回不了部队了。就这样我父亲就成了有历史问题的人,我们也成了“不清白”的一代人。所以我的哥哥们在后来的当兵、当工人时,身体条件合格,但政审都过不了关的,所以只能留在了村里一心一意的务农,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抱怨自己的父亲,反而成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我父亲受此影响,做事常常瞻前顾后、唯唯诺诺,生怕节外生枝,怕有心之人借题发挥而引来不必要的事端。我母亲对我父亲的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就因为父亲才让孩子们都呆在了村里,再加上母亲的性格天生要强,使父亲在家里、在外边说话、做事都少了底气,小心翼翼,少言寡语。天长日久对我们弟兄几个的性格爱好、为人处世,影响很大。

 

就拿我的二哥刘作英来说吧,他大约是在1974年神头初中毕业,那时他成绩优秀,品学兼优,考上了当时人们向往的吉庄高中却没有接着念,因为当时念大学是推荐的,他潜意识认为我们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即使把高中念完,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自己主动放弃了念书的机会。对他来说,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其实他是我们弟兄中最有能力的,他回到村里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村里优秀的村干部,领导村里的父老乡亲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也因此成为我们大家庭的骄傲。 

难忘19819月,我父亲不幸去世。家里只有我大哥、二哥成家立业,当时我母亲52岁,我只有14岁,整个家庭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熟悉我们的人知道这是我家的一场灾难,以后的日子前途未卜。这时,我母亲挺身而出,表现出异常的坚韧顽强。她制定了家庭小目标,大规划。开始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整个大家庭尊重母亲,团结一心,凡事商量,相依为命。后来我的三哥、四哥也娶过了自己心仪的媳妇,家庭和睦,一心持家。由于我和哥哥嫂嫂们岁数相差较大,他们都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在他们心里,把我培养成人,是他们共同的愿景。后来,我不负众望,经过努力拼搏,考上了大学。

 

每当我开学时,哥嫂们就自愿的把开学的学费给我送了过来,并对我说:“六弟,安心学习,钱不够,告诉我们”。到了开学那天,嫂嫂们共同把我送到车站,买好饮料,目送我上车。后来我的成家立业都是哥嫂为我张罗,忙前忙后,精心完成的。我从内心感恩我的母亲,感激我的哥嫂,是他们给了我幸福,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我的事业,并越走越远。

怀揣梦想,一路前行,追风逐月,逐梦天涯,平芜尽处是春山,风景旖旎醉人心。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就立志要不懈努力,对得起祖国对我的培养,对得起母亲和哥嫂对我的厚望,把每一个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用心呵护,用心培育”,多年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学生们的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我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赞誉。并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和“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我们大家庭也为我自豪。

在家训的引导下,在母亲带领下,我们家族的好传统“凡事认真做,事事多商量,大事齐聚力”得以发扬光大,众人拾材火焰高,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们大家庭人丁兴旺,我们弟兄五人,小侄和小侄女共十五人,现在他们也都成家立业,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买了漂亮的小轿车,光景过的红红火火,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中秋节、春节我们都要进行家庭大聚会,讨论、交流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商讨下一步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我为我们大家庭现在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更对幸福大家庭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心中有日月,眼中有星河,脚下的路,就会平坦很多。在这里,我想发自肺腑的说一声:“我生活在这个大家庭感到非常幸福快乐”。

 


童年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但却有着不同的童年故事,有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遗忘,有多少故事却让我们永远留在记忆中。比如,童年骑过的玩具车、童年吃过的棒棒糖、童年耍过的藏猫猫……还有童年小伙伴们,他们是那样的天真烂漫,那样的活泼可爱,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就拿上学的事来说吧,四十多年前,我们村里有一千多人口,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恢复高考后,光是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就有60多人,引来了好多人的羡慕与赞叹。     

那时候村里条件差,上学的孩子们大多数是在庙里读书的,老房旧瓦,土炕破席,但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已经是儿时最大的快乐了。有时一个教室中间立一块竖着的黑板,就分成了两个年级,这就是所谓的复式班。上了高年级的学生随时都可以听到低年级上课的内容,高年级学生都可以给低年级学生当老师了。

 

最难忘的事莫过于冬天早晨的值日了,刺骨的西北风吹得瑟瑟发抖,我们在凌晨鸡叫起床,没有一个迟到,更没有偷懒的,起的早的同学拿着小手电,把一块儿值日的小同学一个个沿路都叫上,一起有说有笑的到了学校,就开始打水、扫地、生火。其实自己都早已把各自值日的时间记到在心里,也提早的准备好了生火柴,根本不相互攀比你多他少,天真的同学们的关系相处的真是十分的融洽。那时的天气很冷,衣服穿的也比较单薄,值完日,回家才吃早晨的饭,有时手也会冻的发僵,但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都觉得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童年吃过的苦是一生中的巨大收获,有苦才有甜。

 

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总觉得我们儿时的上学是再愉快不过的事了。在学校,边念书边劳动,放学回家,拿上一个窝窝头,一根腌萝卜,牵着羊,挎着箩筐,到了和小朋友们约好的地方,有说有笑,羊吃着草,我们独自都往箩筐里拔草,有时也互相帮忙……,幼小的心灵里没有苦恼和烦恼,唯有快乐伴随。虽说后来为了生活各自奋斗,来往的很少,但儿时相互对生活的热爱却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    

我们小时候,能够娱乐的场所很少,家里没有电视,唯一的快乐就是盼着晚上邻村放电影。每当有看电影的消息时,下午放学后,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向电影院出发了。早早的就把周围的土块、石头搬过来,垒在了自己“霸占”的座位上,上边再铺上柴草,盼着美好时光的尽早到来。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大都是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故事片,虽说故事情节简单,但让心里时时充满着对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解放军英勇、果敢的钦佩,看到了解放军取得了胜利,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时光过去了许久,但儿时看电影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一直保留了下来,让自己的心态永葆年轻。     

说实话,记不起当时的天气有多冷,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总觉得童年那段快乐时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美好的回忆只能在梦里重现了。

 


幸福之人


 

俗话说得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也深信这样的道理。我在八岁时,跟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由于玩的兴致很高,就忘了在不远处有一口年久失修又没有封口的枯井,后边有几个小朋友们不停的追我,我就拼命的向前跑,势必有一股百米冲刺的感觉,殊不知危险正慢慢袭来。当跑到离井口不远处时,小朋友们预感到了后果的严重性,停下来,大声的喊:“井,井”,我哪能听得见,况且专心致志的一个劲的跑,是不可能想停就停下来的,不一会儿就真的“进,进去了”。当明白过来时,已经在井底了。记得当时的心就像往下掉一样的难受,井底伴随着癞蛤蟆的叫声。后来,小伙伴们叫来了不远处在地里干活的叔叔、爷爷们,用了栓牛的四根长绳,顶部打了一个扣,从井口放下去,让我套在腰部,两手抓住绳子,硬是把我从井底拽了上来,经过粗略检查,身体没有大碍,大人们问我怕不怕,我说“有什么可怕的”。

说实话,我在家里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排行老小,人们叫我“六超余”,一般是没有什么优越感的。至于这些小事,早已多次经得起考验了,况且人们常说”有福之人,老天保佑”,第二天也就照常上学了。

后来我多次跟人们谈起这件事,细心的人跟我算了一下,估计井深有十多丈吧,并且很佩服的说:“掉进了那么深的井里,身体都没事,真有福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不知人们是否故意在我面前说好听的话,还真的是一个有福之人,反正后来生活过得很滋润很幸福的,觉得很知足。

再忆童年


 

我在七十年代后期念的小学,学校的老师很少,就有一个办公室,上课的铃子是在办公室的门前立一根带叉的木桩,在叉口栓一根8号铁丝,把废弃的铁道钢轨吊上去,用一根较粗的铁棒敲打,就是我们上下课的铃声了。上课铃看上去简单粗糙,但铃声毫不逊色,真够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得很清楚,也似乎像一位有识的长者用浓重的语调在唤醒孩子们要勤奋,好学,努力奋斗,做一个勤劳、 朴实、勇于进取,对社会有用之人。

我们在读小学时全校唱的歌也大都是一样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送到民警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现在唱起这些悦耳的歌曲,仍然觉得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说实话,这些歌曲伴随着我们这代人快乐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鼓点,真善美的所在。

我们小时读的书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这些书都是号召人们要甘于吃苦,善于做好事,乐于帮助别人,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听从祖国的召唤,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们小时候学校号召每个学生每星期必须做一件好人好事,我们的宗旨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尽力帮助别人。一般是帮助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反正自己觉得是好事,就全身心的去做好。虽说没有专门的人监督,但做的都是尽心尽力,做完了,都悄悄的走了,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帮助别人是应该的,也是自己最大的的荣耀和莫大的幸福。

我们小时就懂得爱校如家,班级荣誉高于一切,要把班级建设成为赋有活力和赋有战斗力的集体,班级之间要有互相竞争的意识,争取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那时的学校都有学生体验劳动的场所——校园地,专门用来种植庄稼和蔬菜。为了给学校积累肥料,我们就自发的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跨上箩筐,把路上的粪便拾上,倒进学校的厕所里,为的是来年种庄稼时肥料充足。从小就养成了不怕苦、不怕脏的吃苦爱劳的好习惯,为我们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做一名爱岗敬业、勤勉踏实的优秀员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时候玩耍的花样单调,但也充实,有跳绳、踢毽子、捉迷藏等,放学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很少,把玩耍作为了第一要务,即使再冷的天气,也是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目送我们回家,真可谓是快乐童年。

我们度过了幼稚、纯真的童年,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懂得了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也明白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学会敢于吃苦,善于帮助别人,勇于奉献的哲理,更让“育人先育己,育己先有德,有德方能服人,服人才能育人”的至理名言伴随着自己不断走向卓越。

 


年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对过年不像儿时那么热切,那么渴望了,总觉得年迟早也会来的,这并不是说对生活没有了乐趣,没有了追求,而是生活过得好了,天天像在过年,过年也就像是平常的事了。

我的童年时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当时在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把平时积攒起来的少许零花钱做了周密的计划,二毛钱买上一板浏阳鞭炮,再用三毛钱买上一板电光炮,还用二毛钱买上一板摔炮,藏在家里比较隐蔽的地方,一般是在家里最不易被人发现的最靠墙的两个泥瓮之间,甚至还要用木棍往里边推一推,生怕经常一快玩耍的要好的伙伴们发现后偷偷拿了去,每天时不时的检查一凡,做到万无一失,大家可别笑,因为这是我过年的全部家当了。

 

距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心情也会越来越激动,总是盼着过年的日子早早到来。甚至有时怕记错日期,就在纸上来个倒计时,从大数到小数逐渐减少,直到数字变为1”时,就意味着快乐时刻就要到来了。晚上早早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准备好,放在了柜顶上,甚至有时干脆就压在了枕头下,就等着天亮的到来。有时窗外还一片漆黑,就早早的醒来,时不时的睁着小眼睛望着窗外,甚至有时用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新衣服,总觉得天亮的太慢了,盼着天亮第一时间穿上新衣服,约上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东家出,西家进,享受欢乐时光。

说是新衣服,其实大都是旧衣服翻新的,烂的补一补,短的弥一弥,有时候是把哥哥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改一改,就成了过年的新衣服了,这也是最大的奢望了。

我们那时伙伴们之间根本不懂得互相攀比谁穿的好,谁穿的不好,更不论谁贫谁富,唯一炫耀的就是谁比谁多买了一板小鞭炮。只要是一块玩耍的,不分男孩和女孩,都是平等要好的同伴,大家在一起共同度过了难忘快乐的童年。

 

过年那天,我们白天一般是在街上和其他小伙伴们的家里度过的,可以说也是到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境界了,肚里也没有饿的感觉,家里的大人也根本不用考虑吃饭的事。即使实在推辞不了,偶尔被大人强行拉回来,也是随便吃一点,就又跟着等在大门口的小朋友跑出去一起疯玩去了。其实最快乐的时刻是除夕之夜,伙伴们把自己准备的鞭炮全盘都从家里抖落出来,装在上衣兜和裤兜装里,十二点前响一部分,留下一部分等着晚上焰旺火时燃放,焰旺火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光,大人小孩,心里想着,口里念着:喜神快快光临我家,祝愿我家光景过的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所以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可看。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时,我们就提着一个小手电,甚至提着一个里边放着小油灯,外边加一个玻璃罩的小马灯,不约而同的到了一个所谓的小广场,开始了所谓的“熬年”了,家家户户的鞭炮声,伴随着老老少少的欢笑声响彻整个夜空。虽然除夕晚上天气很冷,我们的衣服穿的也很单薄,但大伙没有冷的感觉,只有快乐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快乐的时光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一转眼快到了晚上十二点钟了,是该回家的时间了,以我们这里的风俗,各家各户都要焰旺火,燃放爆竹,驱除烦恼和晦气,迎来好运新气象,一年更比一年好。虽说当时家里比较贫困,但按照农村的习俗,贴对联,燃爆竹一定是少不了的,焰完旺火后,我们都依依不舍的各自向着自己的家走去,都相互之间说着明年再见。

 记忆中的年,总是年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刘作宏,朔城区一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从教三十年来,潜心钻研教学,在国家大型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多次应邀到多地做学术讲座,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独特的解题思路受到了同仁的一致好评,所带班级连续三届为清华输送了多名优秀学子,教学成绩骄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朔州市劳动模范”,“朔州市优秀教师”,“朔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朔州市师德模范教师”,“朔城区群众身边的好党员”,“朔城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行业—标兵人物”和“共和国最美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来源:初心习作微信公众平台

 

 

 

 

 

刘作宏教学讲座现场

来源:初心习作微信公众平台

关闭窗口